当前位置:AIGC资讯 > AIGC > 正文

令投资人集体出动的「AI陪伴」是伪需求吗?| 对话投资人

翰林会是由一群志同道合的出海投资人发起成立的投资人社群,大家会不定期碰头,讨论一些时下热点话题、交流一些行业观察。本文内容来源于翰林会投资人第一期碰头会的交流讨论,由跨境出海行业头部媒体白鲸出海独家记录、报道。

参与本期讨论的投资人包括:头头是道基金副总裁孙家亮、零一创投执行董事陶洋峰、盈动资本跨境投资负责人罗威、青锐创投副总裁笑笑、清波资本副总裁 Vivian、沣源资本投资总监陈博、康煦投资跨境投资人 Lance、亦联资本跨境投资人千千、以及半道创业投资人 Lily。

应嘉宾要求,本文中具体言论所对应的发言人身份用 A、B、C、D……代替。为方便阅读,我们对各位投资人的发言做了精简、编辑。

眼下还在看项目的 VC 投资人,

都在关注哪些方向?

投资人 A:

第一个是宠物赛道。我最近刚看了个项目,创始人据说是从0到1做了追觅海外业务,从十个人带到最后几百人的团队;泳池机器人星迈起盘的时候,又拉他做了海外业务负责人。这个人现在自己出来做宠物项圈了,这又是一个很新的品类。第二个是逆向海淘。之前跟投资人 D 讨论过,他看了 Panda buy,我看了 Hongmall。第三个是新兴服务商。不同于原来那些主要服务跨境电商的履约、支付、营销或者其他 Saas 的服务商,而是在国内大部队出海慢慢起来以后兴起的,服务国内一些大品牌客户,包括像新能源出海这些方向的服务商,比如像灵活用工啊这些。

投资人 B:

我们比较详细研究过智能乐器,发现大家定位不太一样,像拿火可能偏设计一点,蓝深比较偏大卖一点,然后 Areo Band,定位是那种既专业又新兴的玩家,另外松山湖有一家未知星球今年增长也特别好,它切的就是比较纯的新手玩家,类似玩具。

传统乐器(智能化)应该去做传统方向,还是完全去打一个新的市场,然后这里又有一个难点,理论上你肯定要去做内容做生态、创作者的社群,但这好像又不是中国团队那么擅长的事情。所以智能乐器赛道目前还是处于早期定位及产品创新的阶段。

另一个方向,是内容创作群体慢慢增长起来之后,衍生出的一些软、硬件产品。比如说,传统一些的,有大卖在卖一些设备配件类产品;新兴一些的,比方说摄影方向,现在有那种专门拍星星的设备,虽然现在非常小众,但远期来看,是不是可以扩展运用到打猎、观鸟之类更广的场景。另外,内容多了之后,存储也是个问题,像前不久绿联众筹的 NAS 产品(网络附加存储设备),成绩也很好。

AI 硬件方面,去年热点集中在人形机器人,今年大概都到了第2、3轮的阶段,大家都在探讨,这些桌面的、玩具类型的、教育类型的……到底哪个方向才是成立的。比较难回答的一个问题是,它长久存在下去的壁垒是什么?

投资人 C:

一方面开春以来,我们看了很多体量在10亿上下、利润在1亿上下的项目,核心逻辑是想 check 一下,过去一两年的头部项目当前的增长情况。结果发现都涨,包括以前不太看好的一些赛道也涨。我今天和亚马逊的人也聊了一下,他跟我说,亚马逊上大家普遍增速是10%,特别好的赛道,比如说像3D 打印、激光雕刻这些,都会有30% 以上的增速。

早期项目的话,看了几种模式创新的,比如说从海外上市公司分拆出来一个团队,做 AI 智能化文档。AI 硬件也看了一些,例如时空壶,还有那种起量很快、半年5000万,做苹果的 AI 录音设备。另外还看了一些,有一定产品壁垒、稍微有一些底层技术创新的产品,比如说像各种激光技术相关的产品,做售后服务的产品等。

但我个人的感觉是,现在的项目比较趋向于同质化,目前看上去长得比较好的,还是那些操盘比较强、投放比较猛的一些项目。

投资人 D:

我们基金是偏早期的,看的项目也特别早期。

我看的方向,第一个是刚才讲过的反向海淘。目前的问题是,有部分团队存在操作不合规的情况,但海外市场这部分需求和这种运转模式,基本得到了验证。

第二个,我前段时间又跑东南亚又转了一圈,跟进我们一些项目的进度。然后就感觉,真没必要完全盯着“货”去看,现在有很多流量型 app,比如短剧、游戏、甚至娱乐公会之类的,都可以去看一看。至少站在我们这种早期机构的角度看,很多项目特别早期、特别便宜,起量也都挺快的,有些投资机会就很好。

投资人 E:

我觉得大家看的应该都差不多吧,过完年之后,可能陪伴类的项目比较多,从去年开始 AI 硬件就比较多,CES 上大家也都在提。

我觉得,未来成熟的 AI 硬件产品形态,我们是很难提前设想出来的。如果从信号源头这个角度来看,我觉得AI 跟硬件的结合,最大的机会还是在处理图像相关的东西上。图像又分几种,一种是最直接的视觉相关的,另外,激光雷达其实也属于视觉类,只不过它不是肉眼可见的视觉,而是机器角度的视觉。相比之下,声音、语音类的市场我觉得可能不会特别大。

我曾经以自己的视角,画过一个什么叫大或者小的线,现在这个线不断地在放低。在美元时代,我们看硬件的逻辑,我觉得至少要干到年营收20亿,然后2个亿的利润,按照以前二三十倍的估值,那你可以值个五六十亿,是一个相对的独角兽公司。按我以前这个逻辑去看的话,干到20亿营收通常意味着,你所在的这个领域至少要有一百亿以上规模。你在这个领域里边做到第一名,能吃到两成的份额就不错了。但当时我忽视了一点,就是一个公司可以做不同的品类。

这几年我也在不断反思调整,对做“大”的标准定义和节奏。现在我觉得,很多公司的产品第一曲线能干到10个亿规模,后面还是有很多空间和可能性的。

投资人 F:

我们基金整体出手谨慎,最近也还是有几个方向一直在看。大的方向主要有三个:

第一个是从去年下半年至今,因为老板的喜好,就把传统的自行车和 ebike 赛道全部都看了一遍,这里也包括一些零部件。但这个赛道目前我们的看法和大家其实基本一致,整体会进入一个整合的阶段,短期能出手的机会有限。

第二个也同样是比较垂类的摄影器材配件赛道,这个赛道中的大部分玩家都有比较好的利润,规模体量也不错。同时,受益于自媒体的风口和 TT 在美国乃至全球的开花,未来整个行业规模还有可能再上涨。

第三个是刚才大家都提过的AI 陪伴,今年看了几个项目,暂时还在观望阶段。另外,我们基本也还在看一些跟美妆护肤相关的东西。

从市场的角度,还有一个事情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投资人原来不太看日韩市场,因为市场太小,但我近期觉得日韩可能会有一些机会。因为韩国第一大电商平台 Coupang 从去年二、三季度就开始打正了,原因是它之前投了6亿美金做基建,把物流配送时效做到了当日达或次日达,然后整个平台的流量是韩国当地第二名和第三名的3倍都不止,在韩国基本上就变成一家独大了。

原来中国卖家进入韩国市场的门槛很高,设立韩国公司的初始投入就要100万,还需要有韩国的代理或者是韩国本地人的身份,才可以在平台上面开店,所以原来做跨境的卖家都不太会关注这两个区域。现在这些平台条件都比较成熟,市场也不错,就可能会蕴含着一些潜在的增量机会。

投资人 G:

我分享我们的一个观察和一个逻辑。一个观察是,亚马逊生态在好转。经过了那两年厮杀以后,今年很多品类的头部都取得了不错的增长。我们看的好几个细分类目增速对比大盘、对比国内消费都挺不错的。

一个逻辑就是,我们偏好看新的硬件品类,而不是老硬件的重做,即使其中有挺多不错的机会,这也是我们当时看乐器以后忍痛 pass 的原因。新的硬件我觉得很有机会,AI 硬件还没有等到最好的产品形态出来,可能会在一些局部的小点爆发吧。

今年到目前,我们看的更多是去年下半年开始接触,到现在基本快要 close 的一些案子。所以很多新的项目,包括泳池、割草这类的,去年看了一圈以后就不再看了,我不是说(赛道)没机会,就是(我们)有点卷不动了,另外我们也想差异化一点。

跨境方向,我们现在很重视汽配这个类目, 尤是北美,市场规模还是足够大的,利润也很好,市场上有3、4家盈利都还挺不错的。就至少这个行业有利润,合规整改路径清晰,后期国内冲击 IPO 也是有一定机会。最近绿联不是也过会了,说明国家对跨境还是有一定支持的。

纯跨境电商我们相对之前看的频率下降,我们想辟一些新路,像软件出海。我们看了好几家,有一家是做很垂直细分领域 toB 业务的,在航空领域 ,替代海外那种几百亿美金市值大巨头的那种老架构的软件,以更灵活、服务更好的方式,一步步地去做替代。类似的细分领域里,还有比如做人力的、做财税的,都是以海外中大客户为主。发挥中国的人力优势,以及为客户做很多不厌其烦的事情的优势,赚的是技术服务、服务贸易的收入。

另外就是还在看一些医疗级硬件的出海,这个门槛会相对高一点。

投资人 H:

我这边还是看智能硬件更多一点。今年我看了蛮多,稍微有一点鸡肋的产品创新形态,包括智能按摩椅、智能马桶、智能望远镜、智能洗碗机等等。这些产品本身会让人觉得都是一些微小的创新。作为 VC 去投的话,我会有很多顾虑,例如这个产品的迭代性,这里面的技术壁垒在哪里。

智能硬件有意思的几个方向,一个就是AI 硬件陪伴机器人。桌面陪伴我扫了一遍,感觉就是天猫精灵这类智能音箱的升级版,在大模型技术的基础上,有个小硬件、小玩具,但目前没有看到太大的价值和刚性需求。另外,就算要做智能音箱,也不是一个初创团队能做的事,据我所知,已经有一些音箱的传统大厂开始在尝试去接一些大模型了。我个人还是比较相信陪伴机器人,桌面以外是有一些场景可以找的,只是目前还没有找到合适的。

另外一个方向,我发现最近有好多团队在做智能轮椅,很出乎意料。目前看下来,轮椅产品可能分三代:第一代像金百合、上市公司英洛华这一类,本质上就是供应链的一些加工制造,低价、有渠道去 toB 输出;第二代像邦邦、皮皮熊之类的项目,团队有不错的背景,然后对产品做了智能化的改造和提升;现在出现了所谓的第三代产品,就是把一些所谓的智能驾驶、辅助驾驶、激光雷达技术叠加在轮椅上。目前我看到有汽车团队的人在做,也有大疆团队的人在做。其实是做一个低速的动力平台,不仅仅是用在轮椅上面,甚至在一些童车、高尔夫球车这一类的。我觉得这类项目挺“美元风”的,据我所知,确实有蛮多美元基金愿意加注,在很高估值溢价的基础上去看牌。

投资人 I:

我属于半条腿迈出了投资圈,现在接触比较多的是上游供应链做跨境的,尤其深圳、江浙这边做跨境的朋友蛮多的。我想分享几个很有感触的点。

第一,前两年,我们大家看新模式,主要看的都是一、二线城市。最近我回到家乡永康这边,发现现在下沉市场的消费真的很强劲。永康是个百强县,很多厂二代不用去工厂上班,大家又有钱又有闲,不是说只有周末才消费,而是从周一到周五,每天吃吃喝喝玩玩这样。我们看到在现在的一、二线城市已经不太景气的店,比如海底捞这些餐饮连锁,或者折扣零售类的店,在下沉市场每天人流都是爆满的。我自己在这里每天也都会出去喝咖啡,咖啡的客单价会比一二线城市更高,美式都得34块钱一杯打底。

第二,我发现身边的朋友在做一些创新性的产品。其中一个方向,是把传统的品类电气化。比如我近期看到一个,在厨房场景下,把原来中式餐桌中间那个转盘电动化,然后卖到海外去了。另一个方向,是针对场景做轻量化的改造。比如说,江苏那边有一个做医疗包 ODM 的工厂,他们做了个独立站,主要做那种轻量型、微型的户外登山或露营耗材。据说这个品牌独立站的流量还蛮高的。还有针对海外用户习惯的场景做产品优化的,比如说,原来很多卖保温杯的厂家,现在开始宣传保冷功能,比如说,把冰箱里的啤酒带到户外,让它保持冰冷的口感……这些创新性产品在海外增长据说都蛮快的。

VC 投资人集体出动,

AI 硬件、AI 陪伴是伪需求吗?

投资人 B:

今年很明显的一个感觉就是,大家都集中在看 AI 硬件。但到底哪个方向(的需求)才是成立的,其实还在探讨。目前看上去都还蛮虚的,创业项目一窝蜂地在做陪伴类的机器人,比如说有桌面的、地面的、玩具类型的、教育类型的……机构这一方都还蛮积极的,但就是感觉比较难回答一个终局的问题——一个产品长久存在下去的壁垒是什么。

投资人 A:

就像我原来觉得天猫精灵也是一个非常老的东西,但其实现在的保有率还可以。所以说,我觉得消费者对 AI 硬件的需求,可能跟它未来的价格也很有关系。就比方说陪伴类的产品,如果能做到跟天猫精灵一样100块钱,那我觉得大家肯定还是愿意买的,哪怕只是尝新、买来用一用。

特别是父母在给孩子买东西的时候,他觉得潜在有用就足够驱使他下单了,并不一定需要这个东西百分百有用。我在公司周会上讲了这么一个项目,之后有娃的同事全都来问我这个产品的情况,就感觉现在年轻的宝妈、宝爸们可能对于能够代替陪伴安抚孩子的产品,还是很有兴趣的。

投资人 E:

以前有个卖得很火的产品叫火火兔,很多小朋友可能人手一个,大家可以想想他为什么卖的不错。其实我到现在也没完全想通目前这类 AI 陪伴硬件(的逻辑),我个人觉得,用硬件做陪伴和交互可能还需要去市场上验证下。单纯的陪伴交互的功能手机软件就可以做得到,也未必一定要单独一个硬件吧?

投资人 A:

这难道不是跟硬件形态有关系吗?比如说对于孩子来说,他是更愿意抱一个手机,还是愿意抱一个娃娃?就承载体而言,娃娃可能天然就有陪伴属性。

投资人 E:

那我觉得这就是玩具了,另一个概念。如果把所有的玩具都当成陪伴,那当然也 ok,玩具一定要好玩。但如果单单理解陪伴这个需求本身,那我觉得重点一定是要跟它去交互、交流,从这个角度看,我自己觉得,硬件的形态的陪伴机器可能还需要再观察下。

我觉得 AI 陪伴硬件的核心,其实不应该简单的以陪伴为出发点,而是首先要让这个产品好玩,陪伴只是“玩”里面的一个点。目前见到的这波项目,大家讲的故事基本都差不多,无非是硬件有各种各样的形态。我觉得 AI 硬件,首先要好玩,或者说功能要做得很极致。就像刚才说的火火兔,虽然你看它也可以说陪伴,但人家其实不是真的打“陪伴”这个点,它核心的功能是一个播放机,播放的内容好玩,价格又不贵,样子也能接受,消费者就愿意买。单看陪伴这一个场景的话,我觉得他可能只是这类硬件需求局部的一个点。

投资人 D:

我感觉这玩意跟当年看教育的时候很像。这种陪伴玩具的消费群体跟购买群体其实是割裂的。比如说在国内卖,同样一个娃娃,说中文的和说英文的,你们猜哪个卖得好?那肯定是说英文的。你觉得是陪伴吗?绝对不是。

投资人 F:

我补充一下,我和投资人 B 可能是这里唯二有娃的。刚才聊到火火兔,我觉得可能80% (有娃的人)都会买,但买了之后,其实使用的场景和效率不高。对于小朋友来说,他是一个不太能够智能反馈的硬件,很多时候就是播放摇篮曲、圣诞老人的故事等等。火火兔主动推荐的内容其实有限,也不能随着小朋友的成长进行按年龄推荐。因此,这个产品逐渐地就被遗忘了。这就是刚才大家讨论的都是硬件层面的问题,但从我的角度更大的一个问题其实是交互。就是新鲜感过去之后,产品的粘性很不足。

所以火火兔这类产品,还是以内容和 IP,比如古诗、歌曲、英语等等,去维持与小朋友之间的交互。并且,在你给它指令之后,它能够给到一个反馈,能够给小朋友一个很不错的交互体验。同时,对于小朋友来说,他能模仿的更好的样本是爸爸妈妈,而不是一个体型比她小了太多的玩具。这也是为什么小朋友更希望跟活生生的人一块,而不是跟玩具一块。

所以我觉得AI 陪伴硬件,不仅仅是一个硬件的问题,可能在交互方面、在各个层面都需要做更多迭代,这条路可能会比较长。

投资人 C:

我也补充一点,我们公司有人有小孩,他买了理想的车,车上有一个接了大模型的对话窗口,小孩坐他的车就可以和那个大模型对话。我就顺带问了一下,如果出一个类似于这个对话窗口的,一个具象化的玩具,她会不会买。她反馈说不会买,主要原因是,小孩子问问题的方式,很多大模型是理解不了的,因此大模型的回答是一个更偏框架类的东西。这样可能前几轮问答,小孩是觉得有意思的,但是后几轮他可能就会发现,这个东西跟他没有更深一层的解释和交流,就不聊了。

投资人 B:

我有看到过海外的一个项目,他们团队自己训练了一个专门回答小孩儿问题的模型,相对而言,就能解决千千刚才说的问题。我觉得这跟以前的那种小孩的玩具,是完全不一样的体验。你跟它互动的感觉、对话的感觉,还是蛮新鲜的。可能细节确实还需要去做测试,因为小孩玩久了之后,还是有可能会闲置。

小结

近一年来,科技创新领域涌现出很多 AI 相关方向的创业项目,海内外 VC 投资人也很有热情。但就本期嘉宾个人视角来看,目前 AI 领域的创业项目整体呈现同质化现象,创新产品及其背后的技术有待进一步迭代,各细分方向的市场需求也有待进一步验证。但 AI 给各个行业带来的想象空间和潜力,毫无疑问是值得期待的。

翰林会是由一群志同道合的出海投资人发起成立的投资人社群,大家会不定期碰头,讨论一些时下热点话题、交流一些行业观察。欢迎感兴趣的投资人朋友加入。

更新时间 2024-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