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AIGC资讯 > AIGC > 正文

Stable Diffusion XL(未待完续)

模型介绍

Stable Diffusion XL 是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图像生成模型,由Stability AI开发。它是Stable Diffusion系列模型中的一员,专门设计用来生成更高质量的图像。这个模型在原有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和改进,以支持更大的输出图像尺寸和更细致的图像细节。

先发布Stable Diffusion XL 0.9测试版本,基于用户的使用体验和图片生成的反馈情况,针对性增加数据集和使用RLHF(Reinforcement Learning from Human Feedback,基于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技术优化训练后,推出了Stable Diffusion XL 1.0正式版。

比起Stable Diffusion 1.x-2.x,Stable Diffusion XL的参数量增加到了66亿(Base模型35亿+Refiner模型31亿),并且先后发布了模型结构完全相同的0.9和1.0两个版本。Stable Diffusion XL 1.0在0.9版本上使用更多训练集+RLHF来优化生成图像的色彩、对比度、光线以及阴影方面,使得生成图像的构图比0.9版本更加鲜明准确。

模型结构

Stable Diffusion XL是一个二阶段的级联扩散模型(Latent Diffusion Model),包括Base模型和Refiner模型。其中Base模型的主要工作和Stable Diffusion 1.x-2.x一致,具备文生图(txt2img)、图生图(img2img)、图像inpainting等能力。在Base模型之后,级联了Refiner模型,对Base模型生成的图像Latent特征进行精细化提升,其本质上是在做图生图的工作。

SDXL Base模型由U-Net、VAE以及CLIP Text Encoder(两个)三个模块组成,SDXL Refiner模型同样由U-Net、VAE和CLIP Text Encoder(一个)三个模块组成。

SDXL网络结构图

VAE模型

VAE模型(变分自编码器,Variational Auto-Encoder)是一个经典的生成式模型,具有简洁稳定的Encoder-Decoder架构,以及能够高效提取数据Latent特征和Latent特征像素级重建的关键能力。

当输入是图片时,Stable Diffusion XL和Stable Diffusion一样,首先会使用VAE的Encoder结构将输入图像转换为Latent特征,然后U-Net不断对Latent特征进行优化,最后使用VAE的Decoder结构将Latent特征重建出像素级图像。除了提取Latent特征和图像的像素级重建外,VAE还可以改进生成图像中的高频细节,小物体特征和整体图像色彩。

当Stable Diffusion XL的输入是文字时,这时我们不需要VAE的Encoder结构,只需要Decoder进行图像重建。VAE的灵活运用,让Stable Diffusion系列增添了几分优雅。

SDXL VAE Encoder部分包含了三个DownBlock模块、一个ResNetBlock模块以及一个MidBlock模块,将输入图像压缩到Latent空间,转换成为Gaussian Distribution。

而VAE Decoder部分正好相反,其输入Latent空间特征,并重建成为像素级图像作为输出。其包含了三个UpBlock模块、一个ResNetBlock模块以及一个MidBlock模块。

在损失函数方面,使用了久经考验的生成领域“交叉熵”—感知损失(perceptual loss)以及L1回归损失来约束VAE的训练过程。

原生Stable Diffusion XL VAE采用FP16精度时会出现数值溢出成NaNs的情况,导致重建的图像是一个黑图,所以必须使用FP32精度进行推理重建。

SDXL VAE结构图

U-Net

Stable Diffusion XL中的Text Condition信息由两个Text Encoder提供(OpenCLIP ViT-bigG和OpenAI CLIP ViT-L),通过Cross Attention组件嵌入,作为K Matrix和V Matrix。与此同时,图片的Latent Feature作为Q Matrix。

但是大家知道Text Condition是三维的,而Latent Feature是四维的,那它们是怎么进行Attention机制的呢?

其实在每次进行Attention机制前,我们需要将Latent Feature从[batch_size,channels,height,width]转换到[batch_size,height*width,channels] ,这样就变成了三维特征,就能够和Text Condition做CrossAttention操作。

Text Condition如何跟latent Feature大小保持一致呢?因为latent embedding不同位置的H和W是不一样的,但是Text Condition是从文本中提取的,其H和W是固定的。这里在CorssAttention模块中有一个非常巧妙的点,那就是在不同特征做Attention操作前,使用Linear层将不同的特征的尺寸大小对齐。

Text Encoder

Stable Diffusion XL与之前的系列相比使用了两个CLIP Text Encoder,分别是OpenCLIP ViT-bigG(694M)和OpenAI CLIP ViT-L/14(123.65M),从而大大增强了Stable Diffusion XL对文本的提取和理解能力,同时提高了输入文本和生成图片的一致性。

Refiner模型

Refiner模型和Base模型一样是基于Latent的扩散模型,也采用了Encoder-Decoder结构,和U-Net兼容同一个VAE模型。不过在Text Encoder部分,Refiner模型只使用了OpenCLIP ViT-bigG的Text Encoder,同样提取了倒数第二层特征以及进行了pooled text embedding的嵌入。

Refiner模型主要做了图像生成图像(img2img)的工作,其具备很强的迁移兼容能力,可以作为Stable Diffusion、Midjourney、DALL-E、GAN、VAE等生成式模型的级联组件,成为AI绘画领域的一个强力后处理工具。

模型训练

图像尺寸条件化

Stable Diffusion XL为了在解决数据集利用率问题的同时不引入噪声伪影,将U-Net(Base)模型与原始图像分辨率相关联,核心思想是将输入图像的原始高度和宽度作为额外的条件嵌入U-Net模型中,表示为 𝐶𝑠𝑖𝑧𝑒=(ℎ𝑒𝑖𝑔ℎ𝑡,𝑤𝑖𝑑𝑡ℎ) 。height和width都使用傅里叶特征编码进行独立嵌入,然后将特征concat后加在Time Embedding上,将图像尺寸作为条件引入训练过程。这样以来,模型在训练过程中能够学习到图像的原始分辨率信息,从而在推理生成阶段更好地适应不同尺寸的图像生成,而不会产生噪声伪影的问题。

图像裁剪参数条件化

将左上角的裁剪坐标通过傅里叶编码后加在Time Embedding上,并嵌入U-Net(Base)模型中,并与原始图像尺寸一起作为额外的条件嵌入U-Net模型,从而在训练过程中让模型学习到对“图像裁剪”的认识。

多尺度训练

Stable Diffusion XL在1024x1024的图像尺寸上采用多尺度方案来进行微调,并将数据分成不同纵横比的桶(bucket),并且尽可能保持每个桶的像素数接近1024×1024,同时相邻的bucket之间height或者width一般相差64像素左右。

使用Offset Noise

SD模型在训练中进行noise scheduler流程并不能将图像完全变成随机高斯噪声,但是推理过程中,SD模型是从一个随机高斯噪声开始生成的,因此就会存在训练与推理的噪声处理过程不一致。

Offset Noise操作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直观并且有效的方法,我们只需要在SD模型的微调训练时,把额外从高斯分布中采样的偏置噪声引入图片添加噪声的过程中,这样就对图像的色彩均值造成了破坏,从而提高了SDXL生成图像的“泛化性能”。

SDXL的条件注入与训练细节

上面我们已经详细讲解了SDXL的四个额外的条件信息注入(pooled text embedding,图像尺寸条件,图像裁剪参数条件和图像多尺寸条件),其中三个图像条件可以像Timestep一样采用傅立叶编码得到Embedding特征,然后再和pooled text embedding特征concat,得到维度为2816的embeddings特征。接着再将这个embeddings特征通过两个Linear层映射到和Time Embedding一样的维度空间,然后加(add)到Time Embedding上即可作为SDXL U-Net的条件输入。

模型测试

损失函数+评价指标

问题思考

Q1:Base模型和Refiner模型的差异之处,是否同步训练?

Q2: 为什么两个模型的CLIP Text Encoder数量不同?

Q3:模型进行指数滑动平均操作(EMA)?

Q4:生成领域“交叉熵”—感知损失(perceptual loss)以及L1回归损失?

Q5:SDXL VAE部分为什么要把数据转成Gaussian Distribution?

Q6:模型缩放系数的规则?

参考文献

[1] 

更新时间 2024-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