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Services在Q1占微软Azure增长的3%、Q2是6%、上个季度是7%, 这些数字并没有体现Copilot 所期望带来的“指数级增长”。 最终还是卖GPU是最好的生意。下面的文章是我2个月前对Copilot业务的判断,供参考:
=========================================================================
GenAI在高歌猛进之余,“痒”的也会更早一些。
时光飞逝,转瞬之间,微软发布Microsoft Copilot(原名Microsoft 365 Copilot,发布于去年3月)已近一年。
很显然,微软CEO Satya 对以Copilot为核心的GenAI生意充满信心,在最近一次的earning call上,Satya表示微软的GenAI生意在今年将进入“Scaling”(规模化落地)阶段:
“We move from talking about AI to applying AI at scale”
- Microsoft CEO Satya Nadella
市场上对Copilot的溢美之词无数,然而,当用户初始的热情逐渐消退,裸露出来的“痒”可能让“Scaling”之路充满坎坷。总结下来,Copilot之“痒”有三:
未及预期的功能; 错配的产品定位。 “尝鲜的多,下大单的少”的环境;
未及预期的功能
“抱怨”往往首先来自于最熟悉的人。华尔街日报(WSJ)最近就披露了部分早期用户对Copilot性价比的质疑[1](图1):
图1:部分用户质疑Microsoft Copilot是否值30美元/月*
这些质疑主要针对Copilot的核心用例,例如,Copilot会在会议纪要中“编造”并不存在的参会者和发言记录,又如,Copilot的计算能力和PPT生成能力让使用者十分失望。
该报指出:这些产品上的不足,加上略为昂贵的定价(30美元/月/用户)导致了部分早期用户的热情消退,他们或降低了Copilot使用频次(例如,Copilot在Lenovo的MAU下降了20%),或并不打算在近期内Scaling Copilot。
错配的产品定位
功能的不足可以弥补,但是错配的产品定位“痒”的就更严峻一些。
虽然企业可能会从 “省钱”(效率提升、降本)的项目开始Pilot,但伴随着业务团队对GenAI理解的加深和技术团队不断提升的技术自信,绝大部分企业会期望利用GenAI“挣钱”(增收、新商业模式)。我们称这种现象为“跃迁”。
图2: 企业对GenAI期望的跃迁
德勤的观察也佐证了该现象的存在,其在研究报告[2]中表示:
“在一开始,企业会聚焦于较低风险、容易看到效果的领域,例如,效率提升。但当企业积累了一定技术、经验和自信后,他们会转向那些能够推动业务增长和建立竞争优势的领域,尤其是那些GenAI时代之前完全无法想象的场景。”
此外,该报告还通过量化的方式展现了跃迁的影响(图3):随着企业的GenAI能力的不断提升,他们对于效率提升和降本类项目的期望值相较于平均值分别减少了17%和12%,而对于增收和新商业模式类项目的期望值则显著增加。
图3: 企业对GenAI项目期望的变化
而Boston Consulting Group(BCG)也有类似的结论,其在报告[3]中表示:
“相较于一般企业,已经在Scaling GenAI的企业更关注(+20%)如何利用GenAI驱动Top-line的增长,而非仅仅考虑怎么省钱。
但是,Copilot的定位却属于“省钱”范畴,微软所披露的绝大多数案例都与效能提升相关(表1):
表1: Microsoft Copilot最佳实践
Copilot的“省钱”定位与企业的“挣钱”诉求是一种错配。而这种错配意味着Copilot可以扶相当多的企业上马,甚至伴其走一程,但当他们策马扬鞭追逐“挣钱”时,Copilot只能目送他们远去(图4)。
图4: Copilot无法帮助企业“跃迁”到挣钱场景
考虑到企业可能拿Copilot练了兵,继而利用原生GPT-4或者开源大模型自组“挣钱”场景时,这种“痒”可能会来得更强烈一些。
“尝鲜的多,下大单的少”
说是那么说,但通向GenAI的“挣钱”之路哪有那么容易。无法兑现的商业价值和产品的瑕疵也就让很多企业在原地等待了。
根据BCG的报告[4],企业“尝鲜”GenAI的速度是史无前例的。短短一年之内,被访谈企业中的60%至少实施了一个GenAI项目(Pilot 或 Production)。
然而,企业却不急于“下大单”。只有10%的企业正在Scaling GenAI,而如果只计算不在“大模型圈子”中的非互联网企业,这个数字只有约6%(图5):
图5: 90%的企业仍在观望GenAI
此外,BCG在另一份针对1400名企业高管的问卷[3]中表明:90%的企业高管尚处于“观察”状态,他们或在等待媒体炒作风头的过去,或在等待Pilot的结果,总之,他们并没有打算马上Scaling GenAI。
看似热闹的GenAI市场,对“Scaling” 的反馈有点冷。
当然,我对微软Copilot的生意也没有那么悲观,毕竟GenAI市场仍处于初始阶段,商业的绝对规模不大但增速会好看。只不过值得我们后续观察的是,当初始的狂欢过后,Satya如何面对业务落地的苟且,毕竟“痒”是一种必然,而面对“痒”是一种本事。
1.Early Adopters of Microsoft’s AI Bot Wonder If It’s Worth the Money 2024.2 2.Insights from the leading edge of generative AI adoption | Deloitte 2024.1 3.From Potential to Profit with GenAI | BCG, 2024.1 4.What GenAI’s Top Performers Do Differently |BCG, 2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