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短剧,会是下一个造富风口吗?
前不久,一段使用AI换脸配音的短剧视频在网上悄悄走红。
视频中,国内短剧的两位演员经过AI换脸配音后,不仅摇身一变成了欧美面孔,还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
虽然从技术角度来说,AI换脸配音不算什么新鲜事,但作为一种短剧出海的新玩法,却足以引发广泛讨论。
11月,短剧出海已然成为最火爆的内容风口之一。
一方面,中文在线旗下出海短剧App“ReelShort”在海外爆火,一度力压TikTok冲上美国iOS娱乐榜榜首,营收更是直追流媒体霸主Netfilx。
据商业科技媒体Techcrunch报道,仅11月11日当天,ReelShort扣除支付应用商店费用后的净收入为45.9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28万元),截至11月17日ReelShort累计净收入已超过22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6亿元)。
另一方面,随着国内微短剧行业监管进一步收紧,竞争愈发激烈,也让不少企业和创业者将目光投向海外。
短剧出海成为大趋势,但受制于制作成本、拍摄资源等多方因素,许多玩家进入海外市场的第一步往往是用AI翻译的国内短剧(即译制剧)试水。
如今,AI换脸短剧提供了另一个选项,看上去既能节省成本,又能在视觉层面本地化。网传消息称,国内短剧只要通过AI换脸,就能节约几十万制作成本,收割海外观众。
从译制剧到AI换脸配音,第一批用AI做出海短剧的玩家赚到钱了吗?AI+短剧目前有哪些玩法?“头号AI玩家”跟一线从业者们聊了聊。
不是短剧拍不起,AI更有性价比
作为国内短剧出海“领头羊”,ReelShort最初登陆欧美市场时的ROI(投资回报率)并不好。据业内人士分析,这与当时ReelShort内容模式有关——简单粗暴地将国内短剧翻译后搬运到海外,而没有考虑文化背景差异。
也因此,“头号AI玩家”与多位一线从业者聊下来发现,大家普遍不看好国内短剧搬运到海外的投放效果。无论是译制剧还是AI换脸配音,都是“换皮不换骨”,没有解决文化差异这一核心问题。
那么,又是谁在做AI换脸这门生意呢?
“找上门的客户都追求极致的性价比。”游方科技CEO方伟在谈及公司最新的短剧业务时如此说道。
据他介绍,公司今年5月开始入局国内短剧市场,一开始玩投流,最近短剧出海爆火,因为早前做过数字人业务,所以团队能很快承接住大量AI换脸换音的客户需求。
“短剧业务呈几倍增长,客单价不算高,但需求量上来了,整体营收状况好很多。”相比网传100分钟5万至10万不等的AI换脸报价,方伟告诉“头号AI玩家”,AI换脸加配音如今卷到1分钟只要几十块,也就是说,100分钟的短剧AI换脸换音的成本可以控制在万元以内。
背后逻辑也很简单,在AI换脸出海效果尚不明确的当下,只有价格降下来,才会有更多观望的玩家入局尝试。
至于不同价格的AI换脸效果是否有差异,在技术出身的方伟看来,两者的价格差并不影响最终的成片效果,除非视频里同时有多个人物出现,导致换脸难度变大。
具体收费会根据换脸难度、视频精致度等方面有所差异。
据方伟透露,业内一般换脸用开源的DFL训练脸模,对口型大多数人用HeyGen,也有一些人用开源算法wav2lip等。
HeyGen一分钟收费几十块钱,较为套路的玩法是重复用邮箱申请HeyGen账号,每个账号免费额度有1分钟。所以对技术供应商来说,整体成本其实不高。
DFL全称DeepFaceLab,是一个知名的换脸开源项目。用DFL换脸主要分为五个阶段:视频转图片、提取脸部、训练模型、人脸替换、合成视频。
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提取、训练、合成等三个步骤。
另外,“头号AI玩家”还观察到一些AI从业者会使用AI绘画工具Midjourney生成多视角的虚拟人物形象来训练脸模。
“这样的好处是不用考虑版权问题,如果用真人形象,还需要拿到授权。”方伟解释道。
而HeyGen则是一个AI视频和数字人生成平台,支持口型同步、一键翻译、多语言视频内容生成等功能。
相比DFL换脸,HeyGen的使用门槛更低,早前已有不少网友二创如“郭德纲说英文”、“霉霉说中文”等视频助推HeyGen在国内迅速走红。
日流水最高跑到1万美金,
AI翻译短剧仍有市场?
除了做AI换脸短剧,作为技术供应商,游方科技还可以帮客户开发短剧跨境平台,提供相关短剧资源,目前服务的海外短剧平台Jowo,近期每日流水已达五千到1万美金。
Jowo主攻美国市场,但市面上的剧大部分是AI翻译的国内译制剧,导致许多平台都面临流量转化差的难题。Jowo生态负责人子龙告诉“头号AI玩家”,公司一直在尝试引进版权方优质内容,但在头部公司的竞争下胜算并不大。
目前短剧出海赛道上“超级玩家”众多,除了以中文在线、新阅时代、点众科技为代表的头部网文出海公司,还有九州文化等在国内跑通短剧盈利模式的短剧公司,以及快手、爱奇艺等具备视频制作与传播能力的平台。
因此,游方科技最近也开始投拍海外本土制作的短剧。方伟对此坦言,“实在是被内容紧缺逼到不行,下海去了。”
在他们的预判中,如果内容再优质些,流量转化更好些的话,日流水表现应该会更好。
Jowo平台新上的热播剧
谈及很多人好奇的“海外短剧用户画像”时,方伟透露,多数是26岁以上的女性,她们的付费能力很强,“一部剧30美金,有的人一天可以花八百多美金”。
在方伟看来,Jowo目前上的剧质量虽然不好,但确实有人看并为之付费。相比东南亚,美国市场消费者的付费能力可见一斑。
据霞光社早前报道,ReelShort爆火带动了很多短剧团队扎堆去做欧美市场,其中美国是付费盈利状况最好的一个国家。
但在中国市场反馈良好的重生、总裁、甜宠等类型题材往往在欧美市场表现平平。业内人士总结,欧美观众更喜欢狼人题材、大女主复仇反杀、视觉冲击强的作品。
例如,ReelShort的首部平台爆火短剧《Fated to My Forbidden Alpha》就是狼人题材。
与之对应的,像《Fated to My Forbidden Alpha》一样采用海外本地化制作的短剧成本也水涨船高。据短剧行业投资人“土卫六”介绍,目前70至90集的都市爱情剧,纯海外团队的制片成本在13至15万美金之间,热门的狼人题材爆款剧单集成本甚至还会上升到2100至2300美元。
而在国内,短剧成本通常可控制在10万~30万元之间。
与此同时,有业内消息指出,即使不考虑成本,由于海外拍摄门槛高、资源对接困难,像ReelShort这样的头部玩家一个月也只能保持两部剧的更新频次,整个平台只有21部短剧储备。
内容紧缺,出海赛道又很火热。对于Jowo这样中小型玩家来说,用AI翻译短剧、甚至用AI换脸换音更像是为了抢占市场先机的“没有办法的办法”。
方伟告诉“头号AI玩家”,自己开始做内容后,接触下来参与短剧拍摄的朋友基本上采用的都是传统的制片方式,“AI参与度几乎没有”。
至于AI换脸短剧这种新玩法,方伟认为归根结底是成本问题,“内容质量不好,转化率就差,还不如不做,成本低的话大家还愿意试试”。
目前,据他收到的客户反馈来看,AI换脸短剧的“投流效果一般”,并不像网传消息声称“节约几十万制作成本,收割海外观众”那样美好。
AIGC的风还是吹向了短剧
从ChatGPT、文生图Midjourney到如今大火的AI视频生成工具Runway、Pika,生成式AI正在一步步颠覆传统的内容创作。
尽管AIGC技术在短剧领域的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但不乏相当一部分从业者在做探索。除了前文提及的AI翻译、AI换脸,短剧的剧本创作、分发等环节都可以看到AI的身影。
“剧本方面,一般来说会用ChatGPT4,一些团队也会用国内的文心一言。”方伟表示,他身边做剧本的朋友会用ChatGPT提高效率,剧本创作好之后会出售,甚至定制剧本的订单也会用到ChatGPT辅助创作。
短剧出海头部玩家ReelShort背后的母公司中文在线,也在今年10月13日发布中文逍遥大模型,可以为创作者提供从故事构思、情节安排、内容撰写,乃至人物对白、插画制作,内容评判等全创作周期的功能辅助。
中文在线在11月底接受调研时表示,“中文逍遥”已用于短剧剧本创作,未来随着大模型不断升级,应用将延伸到产出高质量的对话和剧本。
分发上,游方科技内部正在开发一套“矩阵系统”,目前已经实现3000多个账号自动养号、做评论、发视频等功能。方伟透露,为了降低短剧分发的剪辑成本,他们正在开发有大模型参与的“自动切片”投放功能。
无独有偶,为了助力短剧出海,九州文化(下称九州)近期也自创研发了内部AIGC系统。九州创始人汪家城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该AIGC系统可以为微短剧自动生成字幕,实现批量化生产。
同时,九州还将AIGC系统分为三个阶段:Moss1.0自动生成多语言字幕;Moss2.0解决跨语言配音难题;Moss3.0则是让AI直接根据剧本生成短剧内容。
不同于上文提及的AI换脸技术,Moss3.0所设想的AI直接生成短剧的能力需要用到AI视频生成技术。
今年下半年以来,AI视频生成领域发展迅猛,前有Runway Gen2,后有开源的Stable Video Diffusion,以及黑马Pika,可以说,大模型卷完文字、图片后,不少AI创业者盯上了“视频”这一主流传播媒介。
就AI生成短剧视频而言,不止九州,最近一个名为“CreativeFitting(井英科技)”的大模型视频生成团队也将目标定在了“让AI根据剧本生成短剧内容”,融资数百万美元,计划进军海外短剧市场,做AI短剧App。
据36氪报道,CreativeFitting生成的某AI短剧视频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获得了上百万播放量。
至于AI短剧前景如何,领投的九合创投认为,AI短剧的优势在于提高视频生成能力,从而降低短剧的制作时间和成本,但关键在于AI生成技术是否精细。
落地到实际应用上看,无论是昨日的明星产品Gen2,还是当红炸子鸡Pika,现阶段AI生成的视频都存在输出不稳定的问题,如画面抖动、闪烁、掉帧,以及可控性和视频时长限制等两大难题,想要靠AI全自动生成高质量的短剧,行业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可以肯定的是,如今AI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短剧的生产流程,从内容创作到分发推广都可以看到AIGC的参与。相信在“AI一天,人间一年”的AI速度下,或许不久后我们就能看上AI全盘操刀的短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