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背景介绍
AIGC的定义及其发展历程
AIGC,即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是近年来在人工智能领域兴起的一项重要技术。它通过使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技术,使得计算机能够自动生成各种形式的数字内容,如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等。
AIGC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但真正取得突破性进展是在过去的十年里。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和大数据的积累,AIGC技术在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和语音识别等领域取得了进步。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用户对多样化、个性化内容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为AIGC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AIGC技术在内容创作、个性化推荐、智能客服等领域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并提升用户体验。
在国内,百度、腾讯、阿里、科大讯飞、字节跳动等科技巨头在AIGC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推动了国内AIGC技术的发展。AIGC技术在2023-2024年飞速发展,对多个行业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其中AIGC已经在广告、游戏、自媒体等内容创作领域实现了广泛应用,教育、电商、软件开发、金融等领域也尝试扩大AIGC的应用范围。从商业视角来看,AIGC技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例如,在内容创作领域,AIGC技术可以帮助创作者更快地生成高质量的内容;AIGC技术可以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提高用户体验;AIGC技术可以帮助企业进行创新,帮助领导者开拓新的商业模式。
AIGC是内容生产方式的进阶,实现内容和资产的再创造。AIGC(AI-Generated Content)本质上是一种内容生产方式,即人工智能自动生产内容,是基于深度学习技术,输入数据后由人工智能通过寻找规律并适当泛化从而生成内容的一种方式。过往的内容创作生态主要经历了PGC、UGC到AIUGC的几个阶段,但始终难以平衡创作效率、创作成本及内容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而AIGC可以实现专业创作者和个体自由地发挥创意,降低内容生产的门槛,带来大量内容供给。此外,对于仍处于摸索阶段的元宇宙世界,AIGC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解决元宇宙内容创造问题的解决可能,可实现为元宇宙世界构建基石的关键作用。
AIGC技术的前景非常广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AIGC技术有望在更多的领域得到应用,并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用户体验。同时,AIGC技术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如数据隐私、算法偏见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解决。总体而言,AIGC技术的发展将对社会产生革命性影响,并成为未来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AIGC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场景
本文从各个不同的来源获取AI的应用场景,可以更好的帮助大家选择自己擅长的赛道。
B站上2019年中国AI产业生态图谱:
十大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智能助手:智能助手是人工智能技术在个人生活中的一种应用,它们可以回答问题,提供日程安排,发送消息等。 语音识别:语音识别是人工智能在语言处理领域的一项重要的应用。它可以将人类的语音转化为文本,进而实现语音控制、语音搜索等功能。 自然语言处理:自然语言处理是人工智能在理解和处理人类语言方面的应用。他可以用于机器翻译、文本摘要、情感分析等任务。 机器学习:机器学习是一种让机器 通过数据自动学习和改进的技术。它在各个领域有广泛应用,包括推荐系统、垃圾邮件过滤、图像识别等。 人脸识别:人脸识别是一种利用AI技术对人脸进行识别和验证的应用。它被广泛应用于安全领域、人脸解锁、人脸支付等。 自动驾驶:自动驾驶是AI在汽车领域的一项重要应用,通过激光雷达、摄像头和传感器等设备,自动驾驶车辆可以感知周围环境并作出驾驶决策。 医疗诊断: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它可以辅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提供精准的治疗方案等。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VR & AR):AI在VR和AR的应用正在迅速发展 ,它可以同i共更沉浸式的虚拟体验,并将虚拟和现实世界融合在一起。 金融风险管理:金融领域利用AI技术进行风险管理和预测分析,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ML)可以分析大量的金融数据,提供风险评估、欺诈检测等服务。 智能制造:AI在制造业中的应用被称为智能制造(Smart Manufacturing),它可以用过数据分析和自动化控制,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供应链 管理等,例如工业机器人的应用。AIGC产业
我国AIGC产业发展目前已经发展出了两类主要业态,其一是主要面向 C端用户,提供的产品主要包括文本生成、图片
生成、音频生成、视频生成、虚拟人生成等多样内容形态;其二是主要面向B端企业客户,提供的产品更多是基于特
定领域的专业服务。未来,C端和B端可能会出现“双向奔赴”的趋势,在行业层面汇合。
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
这里先展示一张产业发展路线图,产业发展的起点是能源结构和基础原材料,这些是工业生产和经济活动的基础。能源的多样化和原材料的丰富性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工业能力和竞争力。能源和原材料经过初步加工转化为工业品、中间品和化工产品。这些产品是进一步制造和生产的基础,通常涉及较低的附加值。中间品和化工产品经过加工后,转变为消费品和工业品,进入市场供消费者和其他工业部门使用。这一步骤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体现了工业链的延伸。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重点转向高附加值产品和工业品的生产。这些产品通常具有高技术含量、创新性和市场竞争力,能够显著提高国家经济的整体效益和产业水平。产业链的最终阶段是高附加值服务的提供。这包括技术服务、研发、设计、咨询等。高附加值服务不仅能增加经济收益,还能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提升国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国家为了从基础资源走向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必须通过不断向高附加值产业链攀升,国家能够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强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由此,国家推出了:科技部关于支持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的通知:国家首次明确指出的AI智能赛道,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这十个领域不仅会获得国家的大力 补贴,而且会有广阔的市场,以及庞大的盈利空间。
(一)智慧农场。
针对水稻、玉米、小麦、棉花等农作物生产过程,聚焦“耕、种、管、收”等关键作业环节,运用面向群体智能自主无人作业的农业智能化装备等关键技术,构建农田土壤变化自适应感知、农机行为控制、群体实时协作、智慧农场大脑等规模化作业典型场景,实现农业种植和管理集约化、少人化、精准化。
(二)智能港口。
针对港口大型码头泊位、岸桥管理以及堆场、配载调度等关键业务环节,运用智能化码头机械、数字孪生集成生产时空管控系统等关键技术,开展船舶自动配载、自动作业路径及泊位计划优化、水平运输车辆及新型轨道交通设备的协同调度、智能堆场选位等场景应用,形成覆盖码头运作、运行监测与设备健康管理的智能化解决方案,打造世界一流水平的超大型智能港口。
(三)智能矿山。
针对我国矿山高质量安全发展需求,聚焦井工矿和露天矿,运用人工智能、5G通信、基础软件等新一代自主可控信息技术,建成井工矿“数字网联、无人操作、智能巡视、远程干预”的常态化运行示范采掘工作面,开展露天矿矿车无人驾驶、铲运装协同自主作业示范应用,通过智能化技术减人换人,全面提升我国矿山行业本质安全水平。
(四)智能工厂。
针对流程制造业、离散制造业工厂中生产调度、参数控制、设备健康管理等关键业务环节,综合运用工厂数字孪生、智能控制、优化决策等技术,在生产过程智能决策、柔性化制造、大型设备能耗优化、设备智能诊断与维护等方面形成具有行业特色、可复制推广的智能工厂解决方案,在化工、钢铁、电力、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进行示范应用。
(五)智慧家居。
针对未来家庭生活中家电、饮食、陪护、健康管理等个性化、智能化需求,运用云侧智能决策和主动服务、场景引擎和自适应感知等关键技术,加强主动提醒、智能推荐、健康管理、智慧零操作等综合示范应用,推动实现从单品智能到全屋智能、从被动控制到主动学习、各类智慧产品兼容发展的全屋一体化智控覆盖。
(六)智能教育。
针对青少年教育中“备、教、练、测、管”等关键环节,运用学习认知状态感知、无感知异地授课的智慧学习和智慧教室等关键技术,构建虚实融合与跨平台支撑的智能教育基础环境,重点面向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支持开展智能教育示范应用,提升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助力乡村振兴和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实施。
(七)自动驾驶。
针对自动驾驶从特定道路向常规道路进一步拓展需求,运用车端与路端传感器融合的高准确环境感知与超视距信息共享、车路云一体化的协同决策与控制等关键技术,开展交叉路口、环岛、匝道等复杂行车条件下自动驾驶场景示范应用,推动高速公路无人物流、高级别自动驾驶汽车、智能网联公交车、自主代客泊车等场景发展。
(八)智能诊疗。
针对常见病、慢性病、多发病等诊疗需求,基于医疗领域数据库知识库的规模化构建、大规模医疗人工智能模型训练等智能医疗基础设施,运用人工智能可循证诊疗决策医疗关键技术,建立人工智能赋能医疗服务新模式。重点面向县级医院,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九)智慧法院。
针对诉讼服务、审判执行、司法管理等法院业务领域,运用非结构化文本语义理解、裁判说理分析推理、风险智能识别等关键技术,加强庭审笔录自动生成、类案智能推送、全案由智能量裁辅助、裁判文书全自动生成、案件卷宗自适应巡查、自动化审判质效评价与监督等智能化场景的应用示范,有效化解案多人少矛盾,促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
(十)智能供应链。
针对智能仓储、智能配送、冷链运输等关键环节,运用人机交互、物流机械臂控制、反向定制、需求预测与售后追踪等关键技术,优化场景驱动的智能供应链算法,构建智能、高效、协同的供应链体系,推进智能物流与供应链技术规模化落地应用,提升产品库存周转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研究动机
AI的发展经历了从决策式AI到生成式AI的过程。在2010年之前,AI以决策式AI为主导,决策式AI学习数据中的条件概率分布,底层逻辑是AI提取样本特征信息,与数据库中的特征数据进行匹配,最后对样本进行归类,主要针对对样本的识别和分析。2011年之后随着深度机器学习算法以及大规模预训练模型的出现,AI开始迈入生成式AI时代,生成式AI的特征是可以根据已有的数据进行总结归纳,自动生成新的内容,在决策式AI决策、感知能力的基础上开始具备学习、执行、社会协作等方面的能力。当下人工智能在生成(Generation)和通用(General)两条主线上不断发展
AI的发展经历了从决策式AI到生成式AI的过程。在2010年之前,AI以决策式AI为主导(Predictive AI),专注于使用历史数据来预测未来事件。随着深度机器学习算法以及大规模预训练模型的出现,AI开始迈入生成式AI时代(Generative AI),生成式AI的特征是创建之前不存在的全新原创内容,它从训练数据中学习到的模式进行创作。
AIGC迎来了广袤的商业前景和未来主要的科技发展方向。从全球的视域来看,全球AI产业在22年经历了微小的回落之后,23年迎来强劲反弹,仅上半年生成式AI在资本市场便募集约141亿美元的资金,产业在资本市场异常火爆,同时大部分的企业仍处在早期融资轮次,后期仍存在大量的资金需求。由此可见,AIGC将会变成未来10年主要的商机。
不同数据来源对AIGC未来10年(2022年到2032年)的市场规模预测存在差异,但复合年增⻓率(CAGR值)都表明
该行业有着强劲的增⻓轨迹。彭博财经预测未来10年的CAGR将达到令人印象深刻的42%,而其他来源则提出从2023
年至2032年的CAGR为27.02%。
第一部分:AIGC的技术基础
这里展示AIGC的一些核心论文,这里由于上传图片大小的限制,这里只展示一部分,需要的可以在这个链接进行提取。后面将介绍各个技术的概念、常用算法和应用。
数据增强和预处理
数据增强和预处理是数据科学和机器学习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旨在提高模型的性能和鲁棒性。以下是这两个概念的详细介绍、常用算法和应用。
数据增强(Data Augmentation)
概念
数据增强是一种通过对训练数据进行各种变换来生成更多训练样本的方法。这种技术特别常用于图像、文本和音频数据,以增加数据的多样性,防止模型过拟合。
常用算法
图像数据增强 旋转:随机旋转图像一定角度。 平移:随机平移图像在水平或垂直方向上的位置。 缩放:随机放大或缩小图像。 剪切:随机剪切图像的某个部分。 翻转:水平或垂直翻转图像。 颜色扰动:调整图像的亮度、对比度、饱和度和色调。 随机裁剪:从图像中随机裁剪出一定大小的区域。 噪声添加:在图像中添加随机噪声。 文本数据增强 同义词替换:将句子中的某些词替换为同义词。 随机插入:随机向句子中插入一些词。 随机删除:随机删除句子中的一些词。 随机交换:随机交换句子中两个词的位置。 音频数据增强 时间偏移:随机将音频片段在时间轴上移动。 速度变化:改变音频的播放速度。 音量变化:调整音频的音量。 添加噪声:在音频中添加背景噪声。应用
数据增强在图像分类、目标检测、自然语言处理和语音识别等任务中广泛应用。例如,在图像分类中,通过数据增强可以生成更多变种图像,增强模型的泛化能力。
数据预处理(Data Preprocessing)
概念
数据预处理是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转换和整理的过程,以便于后续的分析和建模。预处理的目标是提高数据质量,消除噪声,处理缺失值,使数据适应模型的要求。
常用算法
缺失值处理 删除缺失值:直接删除包含缺失值的样本或特征。 填充缺失值:使用均值、中位数、众数或其他统计值填充缺失值,或使用插值和预测模型进行填充。 数据标准化 归一化(Normalization):将数据缩放到一个固定范围(通常是0到1)。 标准化(Standardization):将数据转换为均值为0、标准差为1的分布。 特征工程 特征选择:选择对模型有重要影响的特征,去除无关或冗余特征。 特征提取:从原始数据中提取新的、更有信息量的特征。 数据清洗 去除噪声:过滤掉数据中的异常值和噪声。 数据格式转换:将数据转换为适合模型输入的格式,如将分类变量转换为数值变量(独热编码)。应用
数据预处理在任何数据驱动的任务中都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包括数据分析、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例如,在金融预测中,通过数据预处理可以清洗和标准化历史数据,以便模型更好地理解和预测未来趋势。
生成对抗网络(GANs)
概念
生成对抗网络(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 GANs)由Ian Goodfellow等人在2014年提出。GANs由两个神经网络组成:生成器(Generator)和判别器(Discriminator)。这两个网络通过对抗训练(Adversarial Training)相互竞争,从而共同提升性能。
在训练过程中,生成器和判别器不断地进行博弈:生成器试图生成更加逼真的样本来欺骗判别器,而判别器则不断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以识别生成样本和真实样本。最终,当生成器生成的样本无法被判别器有效区分时,训练达到平衡。
常用算法
基本GAN(Vanilla GAN):这是最基础的GAN结构,生成器和判别器分别由全连接神经网络构成。训练目标是通过最小化交叉熵损失来优化生成器和判别器。
DCGAN(Deep Convolutional GAN):使用卷积神经网络(CNN)构建生成器和判别器,特别适用于图像生成任务。DCGAN通过使用卷积层和反卷积层来生成高质量的图像。
CGAN(Conditional GAN):在生成过程中引入条件信息,如类别标签或其他辅助信息,从而生成具有特定属性的样本。CGAN通过将条件信息与随机噪声一起输入到生成器和判别器中,来实现条件生成。
WGAN(Wasserstein GAN):改进了基本GAN的训练稳定性问题,使用Wasserstein距离(地球移动距离)作为损失函数,能够更好地度量生成样本与真实样本之间的差异。WGAN通过剪裁判别器权重或使用梯度惩罚来确保训练的稳定性。
CycleGAN:用于无监督的图像到图像翻译任务,如将马的图像转换为斑马图像,或将夏天的景象转换为冬天的景象。CycleGAN通过引入循环一致性损失(Cycle Consistency Loss),确保生成图像能转换回原始图像。
应用
图像生成:GANs可以生成高质量的图像,如人脸生成、风景生成等。这在游戏设计、电影制作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图像到图像翻译:如风格迁移(Style Transfer)、超分辨率重建(Super-Resolution Reconstruction)、图像修复(Image Inpainting)等。GANs可以将一张图像转换为另一种风格或增强图像的分辨率。
数据增强:在医疗影像、自动驾驶等领域,GANs可以生成更多的训练样本,以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和性能。
文本生成:GANs不仅能生成图像,还能用于生成文本内容,如诗歌创作、新闻生成等。
视频生成:GANs可以用于生成连续的视频帧,应用于动画制作、视频增强等领域。
音乐生成:GANs在音乐生成和风格转换中也有应用,可以创作新曲子或将音乐片段转换为不同的风格。
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
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
概念
机器学习是一种通过从数据中自动学习模型,并使用这些模型进行预测或决策的技术。机器学习主要依赖于统计学和计算理论,通过识别数据中的模式和规律,使计算机能够在没有明确编程指令的情况下进行任务处理。
常用算法
监督学习(Supervised Learning) 线性回归(Linear Regression):用于预测连续值,如房价预测。 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用于二分类问题,如垃圾邮件分类。 支持向量机(SVM, Support Vector Machine):用于分类和回归任务,能处理高维数据。 k近邻(k-NN, k-Nearest Neighbors):基于相似性进行分类和回归。 决策树(Decision Tree):通过构建树状模型进行分类和回归。 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多个决策树的集成方法,增强模型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s):模仿生物神经网络的结构和功能,用于复杂的模式识别任务。 无监督学习(Unsupervised Learning) k均值聚类(k-Means Clustering):将数据点分成k个簇。 层次聚类(Hierarchical Clustering):构建层次树状结构的聚类方法。 主成分分析(PCA,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用于降维和数据压缩。 孤立森林(Isolation Forest):用于异常检测。 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 Q学习(Q-Learning):通过动作和奖励的反馈学习最优策略。 深度Q网络(DQN, Deep Q-Network):结合深度学习和Q学习,用于复杂环境中的决策问题。应用
推荐系统:如电影推荐、商品推荐。 金融预测:如股票价格预测、信用评分。 自然语言处理(NLP):如文本分类、情感分析。 图像处理:如图像分类、目标检测。 医疗诊断:如疾病预测、医学影像分析。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
概念
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的一个子领域,主要关注通过深层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s)进行学习和表示复杂数据模式。深度学习通过多层非线性变换和表示,能够自动提取数据中的高级特征。
常用算法
卷积神经网络(CNN,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用于图像和视频处理,特别擅长于捕捉空间层次的特征。 循环神经网络(RNN,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用于处理序列数据,如时间序列分析和自然语言处理。 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 Long Short-Term Memory)一种改进的RNN,能够捕捉长期依赖关系。 生成对抗网络(GANs,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用于生成数据,如图像生成、文本生成。 自编码器(Autoencoders)用于无监督学习的降维和特征提取。 Transformer用于自然语言处理中的模型架构,如BERT和GPT系列,擅长处理长文本和并行计算。应用
计算机视觉:如图像分类、对象检测、图像生成。 自然语言处理:如机器翻译、文本生成、语音识别。 自动驾驶:如车辆检测、路径规划。 游戏AI:如AlphaGo,通过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结合进行复杂决策。 语音处理:如语音识别、语音合成。 医疗影像分析:如肿瘤检测、X光图像分析。自然语言处理(NLP)
自然语言处理(NLP)是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如何实现计算机与人类语言的交互。NLP包括从文本分析到语音识别的广泛任务,目标是让计算机能够理解、生成和处理自然语言。
概念
NLP的目标是让计算机能够理解和生成人类语言,从而实现人机互动、信息提取、翻译等功能。它涉及语言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利用各种算法和模型来处理和分析自然语言数据。
常用算法
文本预处理 分词(Tokenization):将文本划分为独立的词或子词。 词干提取(Stemming)和词形还原(Lemmatization):将词归一化为其基本形式。 去停用词(Stop Words Removal):去除无意义的常用词,如"the"、"and"等。 文本标准化:将文本中的字符转换为统一格式,如小写转换、去除标点符号。 特征提取 词袋模型(Bag of Words, BoW):将文本表示为词频向量。 TF-IDF(Term Frequency-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评估词的重要性,结合词频和逆文档频率。 词向量(Word Embeddings):如Word2Vec、GloVe,将词表示为连续向量,捕捉词之间的语义关系。 语言模型 N-gram模型:基于n个连续词的概率模型,用于文本生成和预测。 神经网络语言模型:如RNN、LSTM、GRU,用于捕捉序列数据的依赖关系。 Transformer模型:如BERT、GPT,基于自注意力机制,能够并行处理文本,并捕捉长距离依赖关系。 文本分类 朴素贝叶斯(Naive Bayes):基于贝叶斯定理的概率分类算法。 支持向量机(SVM, Support Vector Machine):用于分类任务的监督学习模型。 深度学习模型:如卷积神经网络(CNN)、循环神经网络(RNN)和Transformer,用于文本分类任务。 序列标注 隐马尔可夫模型(HMM, Hidden Markov Model):用于标注序列数据,如词性标注。 条件随机场(CRF, Conditional Random Fields):用于序列标注任务,如命名实体识别(NER)。 BiLSTM-CRF:结合双向LSTM和CRF,用于高效的序列标注。 生成模型 神经机器翻译(NMT, 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如基于注意力机制的Seq2Seq模型和Transformer,用于机器翻译任务。 生成对抗网络(GANs,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用于文本生成和风格转换。 GPT(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用于文本生成、对话系统和问答系统。应用
机器翻译:自动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如Google翻译、微软翻译。 文本分类:如垃圾邮件过滤、情感分析、话题分类。 信息检索和问答系统:如搜索引擎、智能问答系统。 文本摘要:自动生成文章的简短摘要。 命名实体识别(NER):识别文本中的人名、地名、组织名等实体。 语音识别:将语音转换为文本,如苹果的Siri、Google Assistant。 对话系统:如聊天机器人、客服机器人,用于自动回答用户问题和提供服务。 情感分析:分析文本中的情感倾向,如社交媒体评论分析。 文本生成:如自动写作、诗歌生成。计算机视觉
概念
计算机视觉(Computer Vision)是研究如何使计算机从数字图像或视频中获取有用信息的科学和技术。其目标是模拟人类视觉系统的功能,使计算机能够识别、跟踪和理解视觉数据中的对象和场景。
常用算法
图像处理和预处理 灰度化(Grayscale Conversion):将彩色图像转换为灰度图像。 图像滤波(Image Filtering):如高斯滤波、均值滤波、边缘检测等,用于去噪和特征提取。 直方图均衡化(Histogram Equalization):增强图像对比度。 特征提取 SIFT(Scale-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提取图像中的关键点和描述子,具有尺度和旋转不变性。 SURF(Speeded-Up Robust Features):一种加速的SIFT算法,提取图像特征。 ORB(Oriented FAST and Rotated BRIEF):一种快速的特征提取和匹配算法。 HOG(Histogram of Oriented Gradients):用于捕捉图像的梯度方向信息,常用于行人检测。 图像分类 支持向量机(SVM, Support Vector Machine):用于分类图像特征向量。 卷积神经网络(CNN,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一种深度学习模型,专门用于处理图像数据,能自动提取和学习图像特征。 目标检测 R-CNN(Regions with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通过候选区域提取并使用CNN进行分类。 Fast R-CNN和Faster R-CNN:改进的R-CNN模型,具有更快的检测速度。 YOLO(You Only Look Once):一种实时目标检测算法,直接在完整图像上进行目标定位和分类。 SSD(Single Shot MultiBox Detector):另一种实时目标检测算法,能在不同尺度上进行检测。 图像分割 FCN(Fully Convolutional Networks):一种全卷积网络,用于语义分割,将每个像素分类。 U-Net:一种常用于医学图像分割的网络,具有编码器-解码器结构。 Mask R-CNN:在Faster R-CNN的基础上增加了分割分支,实现实例分割。 姿态估计 OpenPose:一种多人体姿态估计算法,能够检测和识别人体关键点。 PoseNet: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姿态估计算法,用于实时人体姿态识别。 三维重建 立体视觉(Stereo Vision):通过两幅图像的视差计算物体的深度信息。 结构光(Structured Light):通过投射光线模式并分析变形来获取三维形状。应用
自动驾驶: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车辆能够识别道路、交通标志、行人和其他车辆,实现自动驾驶功能。 人脸识别:用于身份验证、安防监控、社交媒体标签推荐等。 医疗影像分析:辅助医生进行医学诊断,如X光、CT和MRI图像的分析和检测。 智能安防:通过监控摄像头进行实时异常行为检测和人脸识别,提升安全性。 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通过实时识别和跟踪场景中的物体,实现增强和虚拟环境的互动。 工业检测:在制造业中,通过视觉检测系统对产品进行质量控制和缺陷检测。 农业:如作物监测、病虫害检测和农产品分类。 零售:通过视觉技术实现智能货架管理、顾客行为分析和自动结算系统。语音生成和识别
语音识别(Automatic Speech Recognition, ASR)
概念
语音识别是将人类语音转换为文本的过程。它涉及语音信号的处理、特征提取以及将这些特征映射为相应的文本序列。目标是使计算机能够理解和处理人类的口语指令和交流。
常用算法
特征提取 MFCC(Mel-Frequency Cepstral Coefficients):将语音信号转换为一组特征向量,用于语音识别的输入。 PLP(Perceptual Linear Prediction):另一种常用的语音特征提取方法。 隐马尔可夫模型(HMM, Hidden Markov Model)传统的语音识别模型,通过状态转移和观测概率来建模语音信号。 高斯混合模型(GMM, Gaussian Mixture Model)与HMM结合使用,建模语音信号的概率分布。 深度神经网络(DNN, Deep Neural Networks)用于语音特征和文本之间的映射,能够捕捉复杂的语音特征。 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 Long Short-Term Memory)处理序列数据,捕捉语音信号中的长期依赖关系。 卷积神经网络(CNN,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提取语音信号的局部特征,常用于端到端语音识别系统。 端到端模型 CTC(Connectionist Temporal Classification):处理序列对齐问题,实现端到端语音识别。 Transformer和Attention机制:用于捕捉语音信号中的全局依赖关系,如深度学习模型中的Attention机制。应用
语音助手:如苹果的Siri、谷歌助手、亚马逊的Alexa。 自动字幕生成:为视频和音频内容自动生成字幕。 语音输入法:将语音转换为文字输入。 智能家居:通过语音控制家电和设备。 语音翻译:实时语音翻译系统,如Google翻译。语音生成(Text-to-Speech, TTS)
概念
语音生成是将文本转换为自然语音的过程。目标是使计算机能够以自然和流畅的方式朗读文本,使其能够应用于各种语音输出场景。
常用算法
参数合成方法 LPC(Linear Predictive Coding):基于线性预测编码的语音合成方法。 Formant Synthesis:基于声道模型合成语音,通过调整共振峰频率和带宽生成语音信号。 拼接合成方法 Unit Selection Synthesis:从大规模录音数据库中选择合适的语音单元拼接成语音。 统计参数合成方法 HMM-based Synthesis:基于HMM的语音合成方法,通过统计模型生成语音参数。 深度学习方法 WaveNet:谷歌提出的一种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生成模型,能够生成高质量的语音波形。 Tacotron:端到端语音生成模型,通过序列到序列的转换直接将文本映射为语音波形。 Tacotron 2:结合Tacotron和WaveNet,通过生成语音特征和波形,实现高质量的语音合成。 FastSpeech:通过改进生成过程,提高语音合成速度和质量。应用
语音助手:如智能手机和智能音箱中的语音反馈。 导航系统:GPS导航中的语音提示。 电子书朗读:将电子书内容转换为语音,方便用户收听。 客户服务:自动化客服系统中的语音应答。 语言学习:为语言学习者提供标准的语音朗读。各项技术的思维导图
如果有遗漏的,希望各位读者能不吝赐教, 🙏🙏🙏🙏🙏。
第一部分总结:技术在AIGC上面的应用
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应用 内容推荐系统:基于用户行为数据和内容特征,机器学习算法可以预测用户喜好并推荐相关内容,如视频、音乐、新闻等。 个性化广告生成:根据用户数据和行为分析,生成个性化的广告内容,提高广告的效果和转化率。 自动化新闻生成:通过对新闻数据的分析,自动生成新闻报道和文章,提供实时新闻更新。 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应用 图像生成:使用生成对抗网络(GANs)生成高质量的图像和艺术作品,应用于广告、游戏设计、电影特效等领域。 文本生成:利用Transformer模型(如GPT系列)生成自然流畅的文本内容,用于文章写作、对话生成、脚本创作等。 音乐生成:深度学习模型可以生成音乐和旋律,应用于音乐创作和背景音乐生成。 自然语言处理(NLP)应用 对话系统:基于NLP技术,构建智能对话系统和聊天机器人,实现与用户的自然语言交互,应用于客服、虚拟助理等场景。 文本摘要:自动生成文章的摘要,帮助用户快速获取内容要点。 内容创作辅助:通过NLP技术,为写作提供辅助,如自动补全文句、改进语言表达等。 计算机视觉(Computer Vision)应用 图像和视频生成: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生成高质量的图像和视频内容,应用于影视制作、广告设计等。 图像编辑:通过图像分割、风格迁移等技术,实现图像的智能编辑和优化,如自动去除背景、改变图像风格等。 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生成和增强虚拟场景和对象,提升用户的沉浸式体验。 语音识别(ASR)应用 语音控制:在智能家居、车载系统等场景中,通过语音识别实现对设备的语音控制。 自动字幕生成:将视频或音频中的语音转换为字幕,提高内容的可访问性。 语音搜索:通过语音输入实现快速搜索和信息检索,提升用户体验。 语音生成(TTS)应用 语音助手:生成自然流畅的语音反馈,提升语音助手的交互体验,如Siri、Alexa等。 内容朗读:将文本内容转换为语音,实现电子书朗读、新闻播报等功能。 个性化语音合成:为特定应用生成个性化的语音内容,如虚拟角色配音、语音导航等。 综合应用案例 智能写作平台:结合NLP和深度学习技术,提供文章自动生成、内容优化、写作建议等功能,帮助用户高效创作高质量内容。 虚拟主播:利用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和生成技术,创建虚拟主播,实现新闻播报、视频解说等应用。 智能客服系统:结合对话系统、语音识别和生成技术,提供全天候的智能客服服务,解决用户问题,提高客户满意度。 个性化内容生成:通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根据用户偏好生成个性化的推荐内容,包括文章、视频、音乐等,提高用户粘性和满意度。第二部分:AIGC的应用领域
单模态的不足
单模态内容生成技术主要指处理和生成单一类型的数据,如仅处理文本、仅处理图像或仅处理音频等。尽管单模态技术在各自的领域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它们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
信息量有限:单模态只能利用一种类型的数据,因此在描述复杂场景或表达丰富信息时会显得力不从心。例如,仅使用文本生成的描述可能缺乏直观的视觉效果。 上下文理解不充分:单模态系统难以结合多种信息源来全面理解上下文,这可能导致生成内容的准确性和相关性降低。例如,仅依靠文本进行情感分析可能不如结合图像和音频效果好。 用户体验局限:单模态生成的内容通常不能提供沉浸式和互动性强的用户体验。在需要多感官互动的应用中,单模态的局限性尤为明显。 跨模态信息转换困难:单模态系统难以实现不同模态之间的信息转换和融合,限制了应用场景的多样性。多模态应用中的优势
多模态内容生成技术通过结合多种类型的数据(如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克服了单模态的不足。以下是AIGC在多模态应用中的优势和具体应用场景:
优势
信息融合:多模态技术能够整合多种数据源,提供更全面和丰富的信息。例如,图像生成中的文本描述可以增加图像的背景信息和情感表达。 上下文理解增强:通过结合多模态数据,系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生成符合复杂场景的内容,提高内容的准确性和相关性。 增强用户体验:多模态生成技术能够提供更加沉浸式和互动性强的用户体验,例如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中的应用。 跨模态转换:多模态技术可以实现不同模态之间的信息转换,如将文本转换为图像、将图像描述为文本等,丰富了内容生成的形式和应用场景。应用
智能助手和对话系统:结合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图像识别,提供更加自然和智能的交互体验。例如,用户可以通过语音询问并得到图文并茂的答案。 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在VR和AR环境中,多模态技术可以结合图像、音频和文本,创建更加逼真和互动的虚拟-场景。 自动驾驶:结合图像、雷达和文本信息,提供更准确的环境感知和决策支持,提升自动驾驶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医疗诊断:通过结合医学影像、病历文本和语音描述,多模态技术可以辅助医生进行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决策。 个性化推荐系统:结合用户的浏览记录、语音命令和图像偏好,多模态推荐系统可以提供更加个性化和精确的内容推荐。 智能监控和安防:结合视频监控、音频分析和文本记录,多模态系统可以提供更加全面和实时的安全监控和威胁预警。总结
单模态内容生成技术虽然在各自的领域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其局限性也非常明显。多模态内容生成技术通过结合多种数据源,提供了更全面、准确和丰富的信息表达,克服了单模态的不足。在智能助手、虚拟现实、自动驾驶、医疗诊断等领域,多模态技术展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和优势,推动了AIGC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这里主要介绍多模态在文本生成图像、文本生成视频、图像生成视频、图像理解和视频理解上面的应用。
多模态可能突破的方向
应用总览
这些应用强调了在多模态协同推理中,不同类型的数据可以通过各种先进的技术和工具实现互相协作,从而提高整体的理解和处理能力。
文本:
对话式聊天机器人:如ChatGPT、Bard、Newbing、文心一言、智谱、讯飞星火。
文生视频:如Stable animation、Gen系列、Pika、Animatediff、Runway。
图像:
文生图:如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文心一格、DALL-E 3、Firefly 2。
图像理解:如GPT-4V、Gemini。
音频:
语音生成与交互:如Stable Audio、通义听悟、Otter.ai、ChatGPT。
视频:
文生视频:如Stable animation、Gen系列、Pika、Animatediff、Runway。
接下来介绍每个部分的应用。
文生图
AI绘画
文生成视频
语音交互
第三部分:AIGC的挑战
技术挑战
模型训练和数据集的需求
AIGC模型的训练需要大量的数据和计算资源。为了使生成的内容具有高质量和多样性,模型需要在大规模、高质量的数据集上进行训练。然而,收集和整理这些数据集是一项巨大的工作,特别是在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代表性方面。此外,训练这些模型需要高性能计算资源,如图形处理单元(GPU)和张量处理单元(TPU),这对许多小型研究机构和初创公司来说可能是一个很大的负担。
技术局限性与改进空间
尽管AIGC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技术局限性。例如,当前的模型在生成复杂和高度一致的内容方面仍然存在困难。此外,模型的可解释性和透明度也是一个重要的挑战,用户需要理解模型是如何做出决策的,以便更好地信任和使用这些技术。进一步的研究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模型的性能和可靠性。
实时生成和延迟
AIGC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还面临着实时生成和延迟的问题。生成高质量内容需要复杂的计算过程,这可能导致显著的延迟,特别是在实时应用场景中,如实时视频生成或互动游戏中。如何在保证内容质量的前提下减少生成时间,是AIGC技术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多模态数据融合
AIGC技术需要处理多种不同类型的数据,包括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如何有效地融合这些多模态数据,以生成一致且高质量的内容,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技术问题。现有的方法在多模态数据的集成和协同生成方面仍然存在不足,进一步的研究需要开发更有效的多模态融合技术。
数据隐私与安全
AIGC技术在数据隐私和安全方面也面临挑战。模型训练需要大量的用户数据,而这些数据可能包含敏感信息。在保护用户隐私的同时,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不被滥用,是AIGC技术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开发更加安全的模型训练和数据处理方法,以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是当前的研究重点。
伦理与法律问题
内容版权问题
AIGC生成的内容在版权方面存在显著争议。由于模型训练过程中可能使用了大量受版权保护的素材,生成的内容可能会侵犯原始作者的版权。此外,生成内容的归属权问题也需要明确解决:究竟是模型开发者、用户还是其他相关方拥有这些内容的版权。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法律和政策层面进行深入探讨和制定相应的法规。
深度伪造(Deepfake)和虚假信息传播
AIGC技术的另一大伦理挑战是深度伪造和虚假信息传播。生成的虚假视频、音频和图像可以被恶意用于误导公众、破坏社会稳定、侵害个人隐私和名誉。这不仅对社会信任体系构成威胁,还可能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秩序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如何检测和防止深度伪造内容的传播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算法偏见与公平性
AIGC模型可能在生成内容时反映出训练数据中的偏见,导致结果不公平或歧视性。例如,如果模型训练数据中存在性别、种族或其他社会偏见,这些偏见可能会在生成内容中显现。为了确保AIGC技术的公平性,需要开发方法来检测和消除算法中的偏见,确保生成内容的公正和无歧视性。
透明性与问责制
AIGC系统的决策过程往往是复杂且不透明的,这给责任追究带来了困难。如果生成的内容引发了负面后果,确定责任归属可能非常复杂。因此,提高AIGC系统的透明性,使其决策过程更加可解释,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需要制定相应的监管框架,确保AIGC系统的开发和使用过程具有足够的透明性和问责制。
用户知情权与同意
在使用AIGC技术生成和分发内容时,用户的知情权和同意是另一个重要的伦理问题。用户应该明确了解其数据将如何被使用,生成的内容将如何处理和分发。这需要在AIGC技术的应用中建立明确的用户同意机制,确保用户在知情的情况下同意其数据的使用和内容的生成。
道德与社会责任
AIGC技术的开发者和应用者在推动技术进步的同时,也需要承担相应的道德和社会责任。应确保AIGC技术的使用符合社会道德规范,避免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开发者和企业需要建立和遵守伦理准则,积极参与关于AIGC技术伦理和法律问题的讨论,推动技术向善发展。
社会影响
对传统内容创作者的影响
AIGC技术的广泛应用可能对传统内容创作者产生显著影响。由于AIGC能够以低成本、高效率生成高质量内容,传统内容创作者可能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这不仅可能导致收入减少,还可能影响其职业生涯的发展。此外,内容创作行业的门槛降低,可能会改变行业生态,带来更多创作机会的同时,也可能使高质量内容变得稀缺。
社会接受度与信任问题
AIGC生成的内容在社会中的接受度和信任问题也是一个重要挑战。公众可能对由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持怀疑态度,担心其真实性和可靠性。这种信任危机可能影响AIGC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因此,需要建立有效的机制来验证和标识AIGC生成内容,增强公众对其的信任度。
就业市场的变化
随着AIGC技术的普及,一些传统工作岗位可能被取代,尤其是那些涉及内容生成、编辑和创作的职位。这可能导致一定的失业风险,尤其是对于那些缺乏技术技能的劳动者。同时,也会催生出新的工作机会,例如AIGC系统的开发、维护和监督岗位。如何应对就业市场的变化,推动劳动力的再培训和转型,是社会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文化多样性与内容同质化
AIGC技术在内容生成上的高效性和一致性可能导致内容的同质化问题。虽然AIGC能够生成大量内容,但这些内容可能缺乏多样性,反映出相似的风格和观点。这对文化多样性构成威胁,可能导致文化表达的单一化。因此,需要探索如何利用AIGC技术促进文化多样性,确保不同文化和观点的表达。
教育和技能发展
AIGC技术的发展也对教育和技能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教育体系需要调整,以培养适应未来技术发展的新型人才。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传统学科知识,还需要了解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等新兴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同时,终身学习和再培训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以确保现有劳动力能够适应技术变革带来的新挑战和新机会。
伦理和社会规范的演变
AIGC技术的广泛应用可能促使伦理和社会规范的演变。社会需要不断审视和调整伦理标准,以应对技术发展带来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例如,如何定义和保护数字身份,如何规范AIGC生成内容的使用,如何处理技术滥用和隐私侵权等问题,都需要在社会层面进行深入讨论和共识达成。
第四部分:未来发展趋势
IDC预测,2023 年全球企业将在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解决方案上投资 160 亿美元,到2027 年,这一支出预计将超过 14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 70%,大约是整个人工智能 IT支出的 3倍,几乎是全球同期 IT 支出年复合增长率的13倍 。
在日渐显著的预见性趋势下,企业IT支出向人工智能的倾斜和转移将是快速而巨量的,这几乎即将影响到未来的每一个行业和应用。IDC预计,到2025年,全球 2000 强(G2000)企业将把40% 以上的核心 IT 支出用于人工智能相关计划,从而使产品和流程创新的速度达到两位数的增长。
从繁荣经济和商业的共识性目标出发,人工智能未来实现大规模落地的发力点必然聚焦在应用层创新。AIGC作为一条为用户、企业、社会带来切实价值的AI规模化落地路径,将在与企业/个人业务的深度融合过程中掀起一场应用的“AI革命”,并带来从应用产品形态、开发模式到价值理念的一系列全新变化。
趋势一:应用层创新成为2024 AIGC产业发展的确定方向
围绕AIGC的应用层创新将成就一大批未来创新型企业。大模型所具备的强大通用智能,正在显现巨大的行业变革力,使AIGC在不同的应用领域体现出“力量倍增”效应。AIGC必然会通过应用创新过程融入到企业业务中,并构建出大量的新场景,AIGC也会借助应用价值链的延伸,改变行业运行业态,对商业模式和利益格局产生深远影响。IDC就AIGC应用对诸多行业用户展开调研,所有受访企业均表示,或多或少都开始了对AIGC相关应用的投入与尝试。
应用创新是AIGC技术落地、链接用户价值的关键路径
从历史上看,一项新技术能否获得成功的规模化实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在解决实际行业问题时的价值潜力,以及在改变行业发展态势的过程中能否构建出商业价值上的闭环。事实上,AIGC技术已经在政务、金融、企业办公、文化创意、生产管理等多个领域中挖掘出强需求场景。在持续强化大模型通用智能能力的基础上,AIGC也产生了与更多实际场景深度融合的预期。对于一大批AI技术实践的创新型企业来说,找准落地场景是发挥AIGC实践价值的重要前提。
大模型既可以通过日渐活跃的应用创新体系显现出巨大的业务价值,同时也能够显著提升应用软件自身的开发和部署效率,提升已部署应用的准确度。在可预见的一段时期内,随着大模型基础服务的日渐普及,行业用户将加速构建和部署定制化的 AI 应用,实现AIGC技术的多点开花。在即将到来的强人工智能时代,智能化应用将出现爆发式增长的态势。无处不在的应用开发有助于
企业以业务场景为切入点快速满足智能创新需求。IDC预测,到2024年,数字经济的发展将在全球范围内孕育出超过5亿个新应用,相当于过去40年间出现的应用数量的总和。 (2022年进行的预测)
B端应用场景逐渐清晰,办公和生产力成为落地先驱
随着通用智能化能力的实践推广,AIGC会优先在B端用户中实现场景的落地,企业首先考虑的将会
是与生产力和办公相关的场景。这其中的原因包括:
趋势二:大模型从“赶时髦”到“真有用”成为提效手段
ChatGPT和AIGC在2023年开年引爆了AI圈,成为全社会追捧的热门话题。AIGC“天马行空”般的泛化能力起初被迅速娱乐化,在聊天、图文创作、艺术表达等领域被竞相试用和品评。随着大模型的快速迭代成熟,许多行业开始期望大模型能够解决现实业务问题,带来可持续的用户价值。IDC调研结果显示,当前企业就AIGC项目择选供应商合作时,最看重的是项目能否在短期内为企业带来价值。在这样的目标指引下,越来越多的未来场景被描绘出来,大模型应用厂商们也在积极开拓行业用户,试图快速打造优质客户的行业领先实践。
AIGC正在工具化,掌握优秀工具的员工将事半功倍
2024年,企业面对大模型可能带来的全新发展空间,将从“追赶新兴技术潮流”转变为对实践成果的深度关注,通过与业务、财务成果相一致的关键绩效指标(KPI)来衡量投资所带来的价值收益。AIGC的强大能力在产业需求引领下正在被快速的工具化,在客户服务、销售市场、知识管理以及辅助决策方面为企业带来效率的跨越式提升。AIGC对于行业竞争格局的重塑效应不容小觑。
从个人视角看,掌握优秀工具的员工将事半功倍,普遍的文本创作、搜索、日常办公以及应用开发等场景会在AIGC的影响下发生巨大变化,对不同环节工作效率的固有认知与评价标准也会有较为明显的改变。
IDC的调研显示,企业当前最希望通过AIGC来实现的商业利益包括:改善客户体验/服务、提高开发人员生产力、实现差异化竞争优势以及创新商业模式等。IDC预测,到2026年,GenAI将承 42%的传统营销琐事,如搜索引擎优化、内容和网站优化、客户数据分析与细分、潜在客户评分和超个性化(例如现在的CRM)。
借助PaaS手段提升大模型落地应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AIGC的生成式技术特性,使其目前的应用过程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训练成本高,业务关联度低,输出内容时常不够稳定等,都成为企业在部署AIGC时的掣肘因素。IDC调研也表明,企业高层普遍担心AIGC带来的运营成本不可预测、隐私/合规风险以及客户预期管理等有关的不可控局面。此外,相关的技术栈、工具软件、数据集、技能方面的缺失都可能限制企业对AIGC的投入热情。因此,大模型的安全可解释以及产品工具的易用性都非常重要,是坚定企业信心、加快企业场景落地的关键问题。
想要达成行业AI应用的准确性、安全性目标,一方面要确保基础大模型的成熟稳定,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PaaS层对大模型的应用过程进行约束与管控。
趋势三:专属、自建模型将在中大型企业涌现
大模型的未来发展将趋向于通用化与专用化并行。通用预训练大模型在面对很多领域长期存在的痛点问题时,难以承担起更多专业化任务。企业对于大模型的要求不仅仅是实现“通识”,更需要其成为特定领域的“最强大脑”。因此,企业客户会产生越来越多的专属、自建模型需求,特别是一些中大型企业,通过对大模型的领域化适配,有望获得更加理想的综合收益。
IDC的调研显示:目前有60%的企业使用大模型的公开版本,但这一比例在两年后会迅速降至17%,更多企业会将AI应用建立在私有、专属模型基础上;同时,高达88%的企业选择通过内部团队开发相关应用。由此可见,行业专属大模型已经成为企业未来的热点目标,企业也要持续建设自己的人才队伍,修炼AIGC应用的“内功”。
左图: 企业测试/应用的AIGC模型类型现阶段 vs 未来两年
右图:企业测试/应用AIGC模型的工作团队现阶段 vs 未来两年
为基础大模型注入特定参数,提升AIGC类应用在业务场景中的可用性。通用大模型依靠持续进化的感知、记忆、理解、分析与生成能力,解决普适性和无严格精确度要求的行业问题,专属大模型则通过行业知识的积累和有监督精调,向“专才”发展,为特定场景提供更精确、更具业务价值的服务。通用化与专用化并行,可以有效平衡大模型训练投入的成本和边际效益。
基础大模型突破AI通用能力的瓶颈,体现模型训练过程的集约化优势:基础大模型通过学习海量无标注数据并完成自监督学习的预训练,使大模型具备很强的泛化能力,减少下游任务的投入时间与成本。基础大模型训练可以被认为是一种集约化路径的体现,其显著减少了人力/资金占比较高的数据标注投入以及在训练阶段的算力资源投入。 专属大模型沉淀厚重行业知识,向行业纵深需求挺进:AIGC在拓展其自身的可用性边界时,不同行业间的知识可迁移性往往不高,行业内的应用场景也较为分散,企业个体间差异难以统一衡量。专属大模型能够帮助生态开发企业和最终客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通过技术厂商的开源或开放API/工具等进行大模型的调用,可以在小样本、零样本的学习下达到更精确的识别、理解、决策效果,以更低的成本赋能下游任务。基于特定任务和特定领域知识训练的专属或垂类模型,对于未来的B端客户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在打造专属AI能力的过程中,中大型企业基于良好的资金基础和数据沉淀,有望率先构建起专属大模型服务,赋能行业生态和行业客户使用。专属大模型任务更加专注,造就企业数据的飞轮效应企业用户期望利用大模型更敏捷、更直观地感知业务运行状态,洞察关键问题。例如,企业用数场景非常普遍,但通常企业大多数员工都不精通专业的BI知识;在专属大模型的加持下,员工可以一句话实现业务数据的调取和问答,背后一系列内部系统数据的打通则最大限度地通过智能化手段自动完成。垂直领域的数据、面向场景的模型优化以及高效低成本的工程化解决方案是企业利用AI建立竞争优势的关键。未来,包括AIGC和大模型数据开发工作在内的一系列基础工作将变得更加自动化、智能化。IDC预计,到 2025年,采用 GenAI 驱动的数据智能和集成软件将产生新的自动化数据平台,使数据工程师的生产力至少提高25%。专属大模型将加速企业数据价值的释能,数据从采集、汇聚,到治理、加工,再到形成知识后的智能问答交互过程,都将变得更加快速高效。 数据层面的利用率持续提升:根据IDC的DataSphere研究,每年企业产生的非结构化数据(内容)数量远远大于结构化数据,然而只有不到5%的数据被用于分析、学习。专属大模型激发了企业使用非结构化数据的想象力。IDC预测,到2025年,数据的复杂性、波动性和资源稀缺性将增加,一半以上的中国500强企业将使用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来检测和自动处理数据。到
2027年,大模型、GenAI也将带动非结构化数据的用量翻倍。 知识层面的输出更加专业:专属大模型具备更具行业背景的分析和交互能力。以智能问答场景为例,一些专业化公司对智能问答有很强的专业知识要求,并存在大量的专业名词。专属大模型通过对行业知识的沉淀,辅以知识切片以及关键词、敏感词的设定等,使输出更加专业、有效。 决策层面更加高效和精准:专属大模型也可以使数据转化为智慧的链路更聚焦、更高效。在ChatBI等应用的行业推广中,相关的行业业务能够带来更直观的行业数据和知识资产沉淀。在整个过程中,行业知识积累越厚重,决策的精准度就越高,形成一个带有循环反馈机制的良性闭环。
趋势四:多模态大模型塑造“多边形战士”应用
多模态大模型与语言大模型、视觉大模型均为当前大模型训练和开发的重要方向。从GPT-4V的“惊艳亮相”,到AI视频生成工具Pika1.0的“火爆出圈”,再到谷歌Gemini的“全面领先”,多模态AI都是其中的关键词。多模态大模型更有利于提升智能化应用中的信息丰富度,其学习能力更强,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视角更加全面。在一些典型AI应用中,多模态大模型显现出极强的可交互性,可帮助开发者与最终用户精准理解输入信息的上下文关联和隐含信息。在行业实践中,多模态大模型能通过对多维度信息的强力感知,持续强化推理能力,拓展服务边界,提升应用场景中的全面性和可靠性。
使应用具备更高任务处理能力,深入跨领域、复杂场景
从赋能应用的视角出发,多模态大模型能更充分地利用海量、异构的数据资源,提升应用的效率和能力上限。例如,多模态大模型能够增加感知和分析的视角和维度,解决跨行业、跨领域的复杂问题和长尾场景。
多模态交互提升应用的可用性,带来更丰富的用户体验
多模态大模型能够显著提升跨行业水平应用的能力和丰富度,解决更多协同场景下的AI应用难题,在用户体验方面创造出更多想像空间。 艺术设计:多模态大模型提供的图生文、文生图、视频创作等能力已经日臻成熟,能够根据使用者的提示,综合考虑多项输入要求,快速输出创意成果。大模型的交互能力还可以根据使用者的反馈,不断修改设计输出,加速创意落地的过程。 市场营销:用户端的语音、视频、图像,甚至更复杂的肢体语言、情感等信息,可以被广泛采集和连通,形成更为精准的营销目标创意,并最终通过多种自然交互方式,提升目标客户的沟通体验。 客户服务:基于多模态能力的智能客服,能够突破单一语音或文字方式的局限性,实现多维度的综合分析,对客户的意图进行更加精准的识别和洞察,同时可以综合采用多种方式回答客户问题,全力提升客户满意度。
总而言之,多模态大模型可以帮助用户构建出一个更加丰富、友好的界面,使应用与人的交互过程无限趋近于人类自身的习惯。此外,多模态大模型如果与VR/AR、元宇宙等技术体系进一步融合,还可以打造更深层、更多维、更丰满的全新体验。
趋势五:AI Agent是大模型落地业务场景的主流形式
AI Agent通常被视为一种融合感知、分析、决策和执行能力的智能体,具备相当显著的主动性, 堪称人类的理想智能助手。例如,AI Agent可以根据个人在线互动和参与事务处置时的信息,了解和记忆个体的兴趣、偏好、日常习惯,识别个体的意图,主动提出建议,并协调多个应用程序去完成任务。在满足企业智能化需求的过程中,AI Agent作为一种理想的产品化落地形态,正在承接日益复杂的提质增效需求;同时,其通过强化内外部协同效能,可以释放组织核心生产力,对抗组织熵增带来的挑战。
IDC的调研表明:所有企业都认为AI Agent是AIGC发展的确定性方向;同时,50%的企业已经在某项工作中进行了AI Agent的试点,另有34%的企业正在制定AI Agent的应用计划。
AI Agent让“人机协同”成为新常态,个人与企业步入AI 助理时代
AI Agent能够帮助未来企业构建以“人机协同”为核心的智能化运营新常态。越来越多的业务活动都将被委托给AI,而人类则只需要聚焦于企业愿景、战略和关键路径的决策上。人与大量AI实体之间的协同工作模式,将颠覆当前企业的运行基础,让企业运营成效获得成倍提升。
AI Agent在满足企业日常运营的流程性需求方面潜力巨大,在工作、生活、学习、娱乐、健康等多方面都可以提供丰富、多样且极具个性化的体验,例如在工作场景提供日程提醒、差旅安排、会议室预定、文字助理、会议速记、知识问答、数据分析辅助决策等智能功能;在生活场景中提供餐饮娱乐订购、日程安排、健康管理、旅行规划等助理服务。AI Agent可以根据用户以往的工作过程信息,分析用户偏好,模仿用户风格,不断贴近用户的工作习惯。
邮件和文本自动撰写:可以自动生成电子邮件回复或撰写报告草稿。它可以根据以往的交流方式和内容,模仿用户的写作风格,节省大量撰写时间。 智能搜索和信息收集:进行高效的信息搜索和整理。无论是网上的资料还是个人的文档库,它都能帮助用户快速找到所需信息,并整理成易于理解的格式。 应用搭建:根据自然语言输入完成应用的自主搭建,使没有编程经验的业务人员也能完成简单的应用功能开发。 生活助理和娱乐:根据用户的兴趣和娱乐偏好推荐电影、音乐、书籍等,甚至可以创造个性化的故事或音乐,提供更加丰富的娱乐体验。伴随着AI的能力发展,AI助理将持续创造新的办公模式,包括在内/外部工作环境中建立新的协同处置方法,在数据智能分析中引入动态交互式的BI功能,以及在重要稿件的编辑过程中实现内容的自动化初创和审核等。
在以AI Agent为代表的AIGC应用加持下,越来越多的创新将会源自于超级个体和小型组织。在一些领域里,一个人加上足够的AI工具,就可以成为一家专业化公司。人与AI将产生高效的分工与协作:AI汇集和处理海量需求信息,人只需要在一些关键的节点做出决策和处置动作,即可完成企业价值创造的全过程。
AI Agent变革未来生产力的组织形式,对抗组织熵增在AGI的时代,企业组织结构和社会生产关系在大模型的全局优化效应下,必然会朝着整体效率最高的方向发展。
企业业务多样性的持续提升会使组织的复杂性不断增加。AIGC进一步增强了AI Agent的功能和实用性,给组织形态的变革和组织协同的优化带来了新的希望。通过增加数字员工,AIGC能够极大程度地缓解前端工作压力,积累业务知识和沉淀资产,提升企业整体运营效率。
数字员工将丰富的领域知识与多模态交互方式相结合,不仅可以强化分析、判断和决策能力,还能与企业的员工、数字化系统、基础设施等进行广泛连接,成为企业的有机组成部分。AI将不仅仅作为辅助工具,而是真正成为独立的生产要素,全面解放现有劳动力并实现生产力组织形式的新变革。
未来,企业工作任务将在AIGC的助推作用下变得日益原子化和碎片化,复杂的流程将被无限拆解,再进行灵活的编排和组合,每个环节的效能和潜力都将被AI持续挖掘。而从供给端看,“人+AI数字员工”的高效协同模式将为大型企业对抗组织熵增提供理想的解法。
趋势六:AIGC加速超级入口的形成
AIGC将给应用软件的形态和业态带来颠覆性变化。基于自然语言的极简交互将替代很多传统的图形界面交互,形成LUI+GUI的混合形态 。同时,“no app”的理念也将重塑下一代应用,通过对话即可直接调取、使用各种工具,让更多的非软件专业人员也能获取到强大的系统服务。由此,超级入口将成为新一代应用软件的典型前端形态。
AIGC带来的应用形态变革,也有利于激发当前的软件产业活力,促进软件生态繁荣,推动应用与垂类业务实现更深的融合。IDC的调研显示:绝大多数软件企业都认可超级入口将成为未来的主流应用形态。
左图:超级应用将成为未来应用的主流形态 右图:超级入口将给企业带来的变化/收益
于自然语言的极简交互, “no app”理念将重塑应用形态新一代应用将会被对话式交互模式(LUI)重新塑造。所有的SaaS公司都将全面拥抱AI,软件公司最终会变成智能系统运行商,软件操作方式被大幅简化,应用之间的集成度更高,多应用之间也更加融合。
AIGC重塑应用形态的过程将重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即有软件进行智能化改造与升级,以API的形式增加重要环节的可交互性和认知能力;二是对软件的应用架构和模式进行全新重构。“NoAPP”的理念将会体现在大量的未来应用中:
no app的应用体感:业务流程和个人交互方式的改变对用户体验影响巨大,LUI有效理解和分析用户意图,并根据相关指引进行目标分解,快速调取超级应用承载的海量复杂功能,形成组合式输出。 no app的存在形态:从应用软件侧来看,基于严格的功能菜单选项的方式将逐渐淡出,应用功能将被碎片化地融入到超级应用中,实现原子功能的灵活调取和组合。值得一提的是,未来软件的升级迭代不只停留在界面层,还将集成更多更优质的资源提供一致的对外服务,硬件形态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大模型作为新型生产力和基础设施,必然为行业用户带来开发效率和操作体验的全面飞跃。
应用之间广泛的调动与协同,塑造全新的生态格局
以大模型基础设施为先导的应用系统开发新范式,能有效改变过去软件运行过程和软件交互过程相互割裂的局面。很多业务可以通过对话窗口的形式实现,省去了进入管理后台设定分析参数的繁琐步骤。受此影响,应用软件开发将不再强依赖于定制化,软件后台服务功能作为一种资源可以被自由地编排和调用。
生态开发商可以将更多的精力聚焦于前端客户需求,共创深度场景,并通过API调用的方式,利用第三方模型能力去发展新的企业和个人市场。应用之间不再割裂,而是基于同等的大模型底座开启广泛的协同与互动。个人用户也能够利用大模型拉近和AI的距离,包括fine-tuning在内的模式可以帮助个人开发者通过社区开源,并产生收入。
此外,依托大模型所构建的工具化平台也具备整合生态开发资源的能力,形成新的商业链条。特别是在带有专业性要求的一些行业业务中,AI工具平台可以提供带有较强专业背景的业务服务,缩小后进者与行业资深成员的差距,满足客户的更多服务诉求。
趋势七:业务流程迈向“无感智能”
AI与业务的融合进程在未来几年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AIGC给业务流程带来的智能革新,一方面打开了新的需求空间,产生了规模化的流程重组效应;另一方面,也可能让传统行业多年来一成不变的业务规则转变为持续迭代的态势。原子化的AI能力将以细粒度的方式作用到业务流程的诸多环节中,以“无感智能”的形态,成为企业运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IDC调研结果显示:AI与应用逐步分散且深入的融合,体现在企业运营与业务流程的各个方面。
企业最关注的AIGC与现有业务流程的集成领域
AIGC渗透碎片化流程与场景,全面商业智能指日可期
AIGC持续提升自动化执行、优化协作以及智能决策等能力,以更原子化的方式深入到碎片化的设计、开发、制造、营销、财务等环节中,帮助企业实现AI与业务流程的无缝融合。在AIGC最擅长的内容生成、数据处理、实时分析、客户服务等领域,支持客户快速完成重复性和时间密集型的任务:
实时处理大量数据并提供即时反馈:提升企业的全方位感知能力和快速应对能力,快速响应市场和客户需求变化,增强市场适应性和综合竞争力。 实现团队协作和项目管理:将大量的组织协同环节进行提速,例如自动起草协同计划、整理会议记录、自动生成管理任务和协调各部门资源等。 挖掘复杂的企业数据资产价值:为决策者提供有洞察力的信息,帮助企业做出基于数据的决策,推动企业向全面商业智能化的转型。IDC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智能决策市场的规模达到10.55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了20.5%;随着企业智能决策的接受程度逐渐提升,预计未来5年中国智能决策解决方案市场复合增长率将达到50%以上。
使能业务流程的持续迭代优化,释放核心生产力
AIGC通过自动化、数据驱动的决策支持、创新加速等方式,可实现对业务流程的持续提质增效;同时,能够发现改进空间,优化工作流程,减少人工错误,使多年不变的传统业务流程“一日三新”。此外,其将使工作人员投入更高价值的创新活动,从而释放出更强大的核心生产力。IDC预测,到2028年,由于效率提升,中国的开发人员投入到创新工作的时间将大幅提升,由原来仅占开
发时间的20%提高到50%。
由于应用现代化和技术转化的成熟、综合开发管理平台的激增以及机器学习与开发实践的深度融合,开发人员能够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创新和颠覆性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基础设施迭代:基础设施服务能力的持续提升使开发人员的关注点不断向上层转移,减少在诸如自动化的执行或基础设施的管理等运营职责上所花费的时间。 流程管理迭代:开发人员依然对DevOps技术表现出兴趣,以实现对代码的扩展、版本控制、测试和持续集成等属性的自动化处理。但更先进的综合开发管理平台将使开发人员进一步释放潜能,强化对创新数字解决方案层面的把控力。 智能化能力迭代:AI技术与当代开发工具的深度集成将持续替代开发人员的日常低附加值工作,推动其更多地思考与架构、逻辑、策略有关的更高层次任务。趋势八:应用从云原生走向AI原生
应用迁移上云和基于云原生的重构,是过去一段时期内数字化的主流实践。如今,大模型和AIGC驱动正在重新定义基础设施,AI原生设计思想也正在渗入各行业的应用开发过程中,形成软件开发新范式。IDC的调研表明:企业认为AI原生将带来一系列变革,包括技术栈的变化、工具链的变化、基础设施的变化、开发流程的变化、安全策略的变化、设计理念的变化以及组织层面的变化等。在迈向AI原生的过程中,企业应积极做好准备。
应用“+AI”向“AI+”转变,AI定义场景成为新范式
AI将取代云计算成为企业未来应用创新的新动力,AI应用也将推动企业形成更坚实的新型基础设施。大模型能力首先会以一种普适化的服务形式开放给广泛的业务环节,成为业务系统升级改造的热点。但随着AI向行业纵深的不断挺进,AI应用不应仅被视为模型能力的搬运工。企业一方面希望大模型能突破更多的深层需求,由行业用户带着痛点寻求AI+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也希望AI能力贯穿全局,即从方案设计初始就开始思考AI的体系化融入。
传统的AI算法常常以一种特定组件或服务的形式附加在应用系统的集成架构中,“+AI” 的模式使AI能力聚焦于一些关键环节,提升局部的效率和体验。而大模型带来了新的应用开发范式,“AI+”意味着所有的应用都将以AI能力为核心驱动力,由AI定义场景,使AI实践贯穿于业务应用的全生命周期中。IDC预测,到2025年,70%的企业将与云供应商就GenAI平台、开发人员工具和基础设施建立战略联系。
从某种意义上说,“+AI”是一种技术路线的进步,而“AI+”则意味着整体发展思想的转变。未来的企业生产场景都将生长在AI能力基础上,进而将使企业的产品设计、运营流程、组织形式和业务模式围绕AI进行重构。企业和开发者还可以在AI原子能力的基础上实现自定义模型,此举更有利于开发出创新的AI应用。
基于AIGC生成的高精度代码,应用开发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
AIGC将深度改变软件开发设计的模式和方法。未来的海量代码编写、测试和迭代过程将逐步被AIGC取代。由于新一代软件的功能和逻辑都聚焦在数据、API和内容层面,软件开发周期有望被缩短至以天为单位,使技术创新的效率产生飞跃。
大模型降低应用开发门槛:大模型赋能的低代码/无代码平台,使大量的行业用户不再高度依赖软件开发商。大模型能够持续响应基于语言输入的模糊性开发需求,使更多的直接用户参与到软件的开发过程中。 大模型简化应用开发流程:工具平台提供的标准化开发模式和反馈迭代能力将使未来应用更敏捷、规模化地落地,还可以帮助开发者加速应用的迭代过程,并显著降低后期维护的成本。 大模型提升应用开发质量:AIGC还能够在数据一致性校验、代码审查及漏洞修复、实时运行监控等方面提供支持,例如自动编写测试脚本,以提高测试覆盖率。IDC预测,到2028年,基于GenAI的工具将能够编写80%的软件测试。AIGC可以解决应用开发中的一些终极痛点。以一个融合数据治理的智能化场景为例:在代码生成环节,AI能够支持数据一致性校验,生成代码的质量管控,完成数据仓库的建模及构建,还可以实现代码审查和漏洞修复;在程序运行过程中,AI可以协助完成数据审核、特征处理、客户行为识别、因素保护和风险识别等操作。
趋势九:AIGC逐步普惠化
AIGC技术能帮助应用开发者持续积累优势资源,推动创新型企业实现AIGC的商业变现。商业模式的创新也将给AIGC应用带来快速推广的契机,巨大的商业前景和快速迭代的技术能不断摊薄AIGC的边际成本,形成良性市场竞争格局,最终使广大的中小企业和普通民众受益。智能化浪潮下,AIGC AI创新商业模式将不断出现AIGC的收费模式仅仅是AIGC货币化趋势的初始体现。随着AIGC向更行各业的渗透,更多的企业希望从AIGC所创造的潜在增量收益中进行利益分成。因此,在巨大的潜在商业前景下,AIGC将驱动全社会产生新商业模式的涌现。IDC预测,到 2024年,33% 的 G2000 企业将利用创新商业模式,使GenAI 的货币化潜力翻番。
AIGC首先有助于传统商业环节的延伸和衍生,这主要关系到端到端AI能力框架下的产品开发和运营等环节,例如:
基础算力平台运营:围绕智能算力平台的售卖、租赁等运营活动会迅速成为热点。以企业自建、共建、联合运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等为目标,将诞生一系列新的商业模式。政府、资本方、产业链生态企业等将共同促成算力商业化投资热点。 行业定制化API服务:一批行业生态企业将以AIGC为基础,构建面向行业生产、运营、市场营销等领域的深度定制化服务。行业定制化API有望成为面向企业提供智能服务的主流模式。行业AI工具平台:行业AI工具平台更多面向企业用户在智能化升级过程中的自主开发、测试和交付过程,这也是AI产业不断拓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关键能力环节;由此,将催生一批小而美的专业化厂商。 定制化应用开发:AIGC还将持续推动MaaS领衔的商业化新趋势,在金融、零售、教育、养老、互动娱乐等行业实现应用场景的快速定制化开发与迭代。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全栈式AI PaaS、SaaS化服务会进一步成为主流,AI产业链将持续发展成熟,包括数据采集、数据标注、定制化模型开发、场景共创等在内的AI产业链将产生很多新的岗位需求。IDC预测,到2026年,2/3云应用将使用AI,致使高达八成的企业难以找到熟练的AI专业人员。与之相匹配的,掌握AI技能的人才未来将更有竞争力。围绕大模型的应用也将推出包括付费会员、交易佣金等在内的新的消费形态,促进数字经济产业的加速繁荣。
伴随AIGC产品与生态的发展,AI将变得更普惠
在AI商业繁荣的大趋势下,技术、产品和商业的良性竞争将使AI变得更加普惠,企业用户的智能化发展路径会更加清晰。同时,个体创作者和开发者的商业化门槛持续降低,使更多的人积极拥抱AI时代的变化。
在上述过程中,类似应用开发商店的商业化平台会成为个体开发者的乐土,个人创作成果可以被快速推向市场,运营者和开发者都能从中获得资金回报,大模型生态系统的活力将被进一步激活。
趋势十:智能涌现是把双刃剑,需要与之匹配的安全措施
AIGC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仍带有较强的双面性,其在推动AI新浪潮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许多可预料和不可预料的风险,诸如隐私保护、结果失控、数据泄露等,都是当前企业决策者最为担忧的问题。各参与方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确保AI应用的安全和可靠性,保证其更安全地服务于人类。
AIGC涌现的智能为企业、社会、自然、科学等全领域带来价值
AIGC给人类社会可能带来的变革才刚刚开始,它将使很多延续已久的习惯、行事规则、运行机制乃至商业价值观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智能化能力的涌现能给很多传统行业领域带来巨大的增量价值。
通过算法模型优化增强智能的可解释性,完善法律法规促进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如何对AIGC在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方面进行有效的约束,是未来全球各国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各国政府已经开始出台法律法规,对相关的开发、应用和服务过程进行有效规范和约束,同时也本着开放包容的态度,积极鼓励在AI领域进行持续的科技创新。
2023年7月13日,国家网信办等七部门联合公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旨在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和规范应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北京、上海等地也相继发布了相关规范和条例。
在法律法规的框架下,所有大模型和AI生态厂商都必须认真对待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中的合法合规问题,特别是通过算法模型的优化,增强人工智能的可解释性。目前,关于AI的合规实践包括:
数据领域的规范化:数据集是AI产业的重要基础输入,这牵涉到数据确权、数据要素市场化、数据跨境、个人隐私保护等一系列环节的法律规范问题。 AI产品的规范化:对开发、测试、交付和使用过程中的诸多环节建立流程规范,实现产品全周期规范可控。对于AIGC自身的输出内容需要构建一套甄别和约束框架,防止其出现不受控的结果。 个人服务的规范化:防止利用AIGC从事黑灰产业,提升对虚假信息的甄别能力,并提供防沉迷、防过度依赖的机制,特别是对于青少年使用AIGC产品建立起面向不良行为的预防机制。 行业应用的规范化:AIGC与行业的融合过程也需要加强监管,兼顾考虑发展和安全合规问题,做好与企业间的沟通和互动,引导企业合法合规地开展包括自动驾驶、智能诊断等方面的创新实践。IDC的调研也显示了企业对于AIGC开发和使用规范的重视:73%的企业表示会评估和跟踪开源GenAI代码、数据和预训练模型的使用情况,并制定全公司范围适用的标准规范;67%的企业会考虑创建内部GenAI卓越中心,以加快确立并采用全公司范围的标准。
建议
对终端用户
应用场景导向 :以满足场景需求为第一驱动力,是终端用户构建AIGC能力时的首要原则。不同的专业化场景匹配合理的模型类型、规模和部署方式,有助于取得最佳的成效和投入产出比。事实上,在一些专业领域,模型的专项训练、调优和知识库的积累比参数规模更重要。从长远来看,随着大模型的参数量级达到万亿规模,参数、数据量的大小和模型的性能收益之间容易出现边际效应递减的现象。选择合理的大模型部署方式也非常关键。大多数企业用户可以先选择以公有化的模式作为切入,以相对较小的投入成本,提升办公、客服等关键环节的体验,获得大模型的初步体感。未来,出于长远发展和隐私等方面的考虑,大模型的私有化部署、托管部署模式也是企业AI建设的重要选择之一。这需要企业在算力基础设施、AI PaaS、工程化平台等层面进行统筹建设,也需要审慎评估成本和对投入产出的预期。 合理选择介入的深度:大多数企业不必深度介入模型的训练和优化工作,因为大量的专业化训练和精调可以完全委托给开发方,或采购大模型工程化平台对模型训练过程进行适度的干预,包括完成一些专业领域的数据标注、反馈和调优等。少数实力强大的企业用户可以自行组织力量和算力资源,开展专属模型的完整训练工作。对于一些专业性要求很高的领域,自行组织专属模型开发未尝不是一个更具性价比的选择,但需要遵循科学的理论方法并保持专业人才的持续性投入。 关注商业模式的变化:很多行业固有的商业模式会发生巨大变化,进而直接影响整个行业的竞争格局,行业的变革速度会显著加快。大模型和AIGC可能会在一些行业带来大幅降本增效和超预期收益的机会,甚至增加新的参与者和收益环节,因此,企业决策者需要高度关注新技术给行业发展趋势带来的冲击,积极主动地做好应对。对生态开发企业
加入有竞争力的生态:未来,将会由少数大型厂商领衔基础大模型的训练和迭代工作,而大量的跟进者将聚焦于大模型基础之上的应用场景和行业工具平台。生态开发企业应选择合理的行业赛道,加入有竞争力的大模型生态联盟,重点考虑大模型的开放性、生态丰富度和持续迭代能力,在面向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从投资收益的角度看,具备广阔增长空间的领域恰恰是AI赋能的创新应用开发。除满足规模庞大的行业通用性需求外,大量在传统时代无法获得技术投入的长尾场景问题也将被重新对待,使AI应用需求的广度和深度持续增加。 转变产品设计思路:生态开发企业还应重点关注软件交互形态变化所带来的超级入口和超级应用的发展。在大多数情况下,新开发的应用软件要力求做到形态极简。在明确应用场景的前提下,企业应全力思考如何利用AI能力做厚SaaS的价值。AI时代的行业应用功能普遍趋于插件化和碎片化,开发者应更加聚焦于对用户愿景、使命、工作目标的理解和对业务的拆解,更多借助AI工具平台搭建应用框架,实现代码的自动化编写和检测,形成更具可靠性和性价比的输出成果。总结
本文首先介绍了AIGC的定义及其发展历程,之后针对AIGC的应用场景进行多方资料的获取并进行了汇总。之后本文从四个部分来介绍AIGC的相关内容,分别为AIGC的技术基础、AIGC的应用领域、AIGC的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在AIGC的技术基础方面,主要介绍各个算法的定义、算法名称以及应用场景;在AIGC的应用领域,主要介绍了现有APP和工具做出的效果,以及对比优劣势;在AIGC的挑战,主要介绍在技术挑战、伦理和法律问题和社会影响方面,详细介绍了各个分支下存在的问题;在未来发展趋势中,主要介绍了十大发展,从B端和C端给出了相关的建议。本文的意图主要是探索AIGC未来的增长点,以及作为社会中的一员,看自己应该能从事与AIGC的哪个相关的部分,帮助人们寻找到AI财富的增长点。
名词解读
PGC、UGC和AIUGC
PGC (Professionally Generated Content)
专业生成内容
定义:PGC是指由专业人员或专业机构创作和发布的内容。这些内容通常经过严格的编辑和审查,以保证质量和权威性。
特点:
代表性例子:新闻报道、电视节目、专业书籍和杂志文章。
UGC (User Generated Content)
用户生成内容
定义:UGC是指由普通用户创作和发布的内容。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UGC成为了内容创作的重要形式。
特点:
代表性例子:博客文章、社交媒体帖子、YouTube视频、论坛帖子和评论。
AIUGC (AI-Generated User Content)
人工智能生成用户内容
定义:AIUGC是指由人工智能技术生成的内容。AI可以根据预设的算法和数据,自动生成各种形式的内容。
特点:
代表性例子:AI写作工具生成的文章和故事,AI生成的图片和视频,聊天机器人生成的对话内容。
总结
PGC:专业内容,由专业人员或机构创作,质量高,成本高。
UGC:用户内容,由普通用户创作,形式多样,参与度高。
AIUGC:AI生成内容,由人工智能自动生成,高效、个性化、规模化。
IDC
IDC指的是国际数据公司(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这是一家专注于信息技术、电信行业和消费者技术市场研究、分析和预测的全球性市场研究公司。IDC提供的数据和分析广泛应用于行业趋势、市场预测、技术评估等领域。通过其深入的市场研究和分析,IDC帮助企业和机构制定战略决策,识别市场机会和挑战。
CRM
CRM管理系统,即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System),是一种用于管理公司与客户之间互动和关系的软件工具。CRM系统旨在帮助企业更有效地组织、自动化和同步销售、营销、客户服务和技术支持等业务流程。以下是CRM管理系统的一些主要功能和用途:
主要功能
客户信息管理:存储和管理客户的联系信息、购买历史、偏好和沟通记录。 销售自动化:跟踪销售线索、管理销售机会、自动生成销售报告和预测销售业绩。 营销自动化:计划和执行营销活动,跟踪营销效果,管理电子邮件营销和社交媒体活动。 客户服务和支持:提供客户服务和支持工具,如帮助台、问题跟踪和解决、知识库等。 互动管理:记录和管理客户互动历史,包括电话、邮件、会议和社交媒体互动。 分析和报告:提供数据分析和报表功能,帮助企业了解客户行为和业务绩效,做出数据驱动的决策。用途 提高客户满意度:通过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优化销售流程:自动化和优化销售流程,提高销售团队的效率和业绩。 增强营销效果:更好地了解客户需求和行为,制定更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提高营销活动的效果。 提升客户服务水平:提供及时有效的客户服务和支持,解决客户问题,提高客户服务水平。 决策支持:通过数据分析和报告,帮助企业了解市场趋势和客户行为,做出更明智的业务决策。
常见的CRM系统
一些常见的CRM系统包括: Salesforce Microsoft Dynamics 365 HubSpot CRM Zoho CRM Oracle CRM
CRM管理系统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特别是那些注重客户关系和服务的企业,如零售、金融、制造、医疗和电信等。通过CRM系统,企业能够更好地了解客户需求,提升客户体验,实现业务增长。
LUI+GUI的混合形态
LUI 代表语言用户界面(Linguistic User Interface),它是一种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用户界面,允许用户通过文字或语音与系统进行交互。LUI 的主要特点是使用自然语言作为主要的交互方式,使得用户可以通过对话的形式与计算机系统进行交流。这种界面形式在现代语音助手(如 Siri、Alexa、Google Assistant)以及一些聊天机器人应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LUI+GUI的混合形态
LUI+GUI的混合形态是指将语言用户界面(LUI)和图形用户界面(GUI)结合在一起,提供更为丰富和灵活的用户交互体验。以下是这种混合形态的一些特点和优势:
应用实例
智能助手:例如,用户可以通过语音向智能助手询问天气,然后在手机屏幕上查看详细的天气预报和图表。 客户服务:在客户服务应用中,用户可以通过聊天机器人以文字形式提交问题,然后在图形界面中查看解决方案或相关产品信息。 车载系统:车载系统可以通过语音指令控制导航和娱乐系统,同时在屏幕上显示地图和多媒体信息。通过结合LUI和GUI的优点,混合形态的用户界面能够提供更为自然、便捷和高效的用户体验,适应现代多样化的交互需求。
联系我们
如果觉得我写的不错,可以赏我一杯咖啡(9.9),也可以加我好友,共同探讨AI发展。
希望各位能不吝啬轻轻的点赞,这将是我后续更新博客的动力。